柳生

柳生

恢拓小说2025-04-14 13:24:31
也许柳生的出生就是一场悲剧吧!他不该来到这个世上,也不该轻易的被抛弃,更不该凄凉的离去,村里人惋惜他,讨厌他,同时也可怜他。1、村里人称呼柳生的奶奶为王大螽(zhong)子(这个词在本地的方言中和“臭
也许柳生的出生就是一场悲剧吧!他不该来到这个世上,也不该轻易的被抛弃,更不该凄凉的离去,村里人惋惜他,讨厌他,同时也可怜他。
1、
村里人称呼柳生的奶奶为王大螽(zhong)子(这个词在本地的方言中和“臭婆娘”相似)。她是很多人的噩梦,村里的妇女见到她都是躲着走,更不和她聊天。男人们也是能不招惹她就不招惹她。小孩们见到她就跑,生怕被这大螽子咒骂。
以前,村里最大的内部矛盾就是这一“害”。这个村也因为这个“害虫”而“远近闻名”。无论大螽子遇到什么鸡毛蒜皮的事,第二天凌晨一两点钟的时候,她绝对搬个小板凳坐在你家门口,哭天喊地辱骂你。无论对错,无论风吹雨打。洪亮如虹的嗓门、喋喋不休的腔调,整个村庄都无法再次入眠,一闹一整晚。倘若你忍过去了,第二天晚上她还会准时到你家门口;倘若家人实在受不了,去打她一顿,当时她会落荒而逃,而第二天村委会或者乡政府的门口会再次出现这个小板凳以及那张丑陋的发紫发黑的嘴。
有这样一个娘,大儿子和儿媳受不了,搬走了,去了非常远地方,逢年过节都不回来。大儿子在外面谋了个装修的差事,后来,没过几年,在装修楼房的时候,摔了下来,死了。再后来,大媳妇改了嫁,拉扯着两个孩子,也就是柳生宝的姐姐、哥哥,改了姓,就再没回来过。
二儿子始终没有结婚,村里的姑娘也都进而远之,躲着他,村外的姑娘就更别说了。30多了,始终没有知冷知热的女人。老头急得头发白了一圈又圈,给二儿子找了师傅,学了门手艺,进城了。80年代末,一线城市迅速崛起,农民工大军进城拼搏的初期。二儿子跟着师傅走南闯北,去了很多地方,小伙子不为钱、肯出力、能挡事,师傅甚是喜欢。这一晃荡,就是好几年,和他哥哥一一样,很少回家,回到那个寂静而又吵闹的村庄。
每次儿子寄钱过来,大螽子都高兴的挨家挨户通知。“你知道吗?我儿子挣钱了,给我寄了好些钱……”“我儿子懂事了,给我们寄钱了。”……村民们也都当面笑笑,从来不多话,可能大家觉得就不能跟她多说话,多了就是是非,就是烦扰。因为大螽子自己身体有病,地里的活基本都是老头一个人做,家里条件也跟一贫如洗差不多。如今,有了儿子给的钱,生活条件改善了不少,偶尔老两口还割点肉、买条鱼。
生活逐渐好了起来,可是她却越来越嚣张。似乎有点钱后,她有点阔气了,吵起架来更是汹涌澎湃,更甚从前。仿佛有了底气,她儿子能进城挣钱,当妈的就应该高人一等。村子就是她统辖的一个范畴,村长是摆设,她是村里的高层。




2、
几年后腊月二十三,大雪纷纷的夜晚,二儿子终于回家了,同行的还有一位姑娘。长得水灵灵的,一头乌黑亮丽的头发背着一个大旅行袋,走在二子的后面。
女孩很客气,对老两口嘘寒问暖,还给带了许多城里的玩意。压缩饼干、罐头、香蕉、苹果……一个一个从大袋子中拿出来。大螽子像是春雨后的竹笋,脱胎换骨,对这个未来的儿媳百般呵护。买年货、买新衣……没有让女孩受一点累。
村里人也为这个三十好几的兄弟高兴,该成个家了。因为女孩的缘故,大螽子的性情变了很多,水火不容的敌对关系一夜之间变成了亲密无间的友情、亲情,没有了半夜的嚎啕大哭、没有了铺天盖地的咒骂。村民从一开始的不适应、难以想象逐渐笑声不断。因为大螽子的变化,带来了村庄的“春天”。
好心的妇人们劝说大螽子以后要克制,不能乱发脾气。大螽子虽然难以接受,但也点头答应做到。要是平时,大螽子顿时火冒三丈,到她家门口骂个两三个月也不在话下。人总是想好的,想好好过日子,即使是再不可理喻的人、无可救药的人、病入膏肓的人。
但也有看不惯的人,在长期斗争中落于下风,遭受大螽子欺压的妇人们、少男少女,他们是不愿意看到一个坏人变好的。她做了那么多坏事,为什么到老了,还有这样好的结果。人常言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为什么她还恶有善报?这还有天理嘛?她们对女孩很热情,说了很多好听的话,也说了很多大螽子的事。要她们原谅这个虽然有所改善的老人是有点困难的,也是不能接受的。
生活中,难免有吵闹、纠纷,这些不足为奇。女孩也都笑笑,在她眼里,这可能是一种污蔑。大家也都知道,乡里人,见了都像一家人,等絮叨起来,是非都是乱七八糟的,谁也理不清楚、判不明白,谁是谁非那故事都是一大堆一大堆的。从农村到城市,她没有憧憬过上城里人的生活,有一个大房子,养儿育女。再说了,城里的有钱人,也不可能看中这个从山沟沟里跑出来的打工妹。
二子虽然有些木讷,也是从农村来的,在城里举目无亲,无依无靠,但为人踏实肯干求上劲。这样的男人虽然起点很低,但还是有点期望值的。她对未来的生活充满幻想,对二子也充满期待。



3、
因为女孩老家离的很远,婚事的前后,女孩的家人很少参与,很多事情都是女孩自己拿的主意。咔嚓一张照片,二子结婚了,虽然酒席有点寒颤,虽然亲朋不是很多,虽然笑声很少,但新的篇章就此开始。
80年代,城市是乡里年轻人思念的乐土,那里遍地是黄金,遍地是美女,就连二子这样的家庭也能迎来春天。按老理,养小儿子防老,老大走了,二子就得承担其赡养的责任。所以,农忙的时候,二子就得在家干活。女人也肯干,这些田里的事没有一样能难道女人。春耕生产,秋收播种,女人总陪伴在二子的周围。等农忙一结束,二子就带着女人进城,找熟悉的包工头,揽事做,女人也不含糊,处处给二子打下手,把照顾的服服帖帖的。小俩口的日子逐渐好起来,自己耕种得来的粮食足够一家人吃喝,卖商品粮还能余点钱,加上二子有一技之长,到那都能挣点钱。
又过了一年,女人挺起了大肚子。她笑起来露出两个小酒窝给村里村外的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大家都知道,她是王大螽子的儿媳。也许在城里待久了,女人很会聊天,总是把城里那些稀奇古怪的事情带到这小村庄中,大家总是笑的前翻后仰。但有时大螽子突然“驾到”,本来热闹的场景立刻鸦雀无声,妇女们三三两两的各回各家。
她也总要求自己的儿媳不要和那些个妇女聊天。自从儿子有出息后,她总是高高在上的感觉。女人也总是没说什么,回家默默无闻的做些家务。对于她来说,肚子里面的孩子才是她幸福的不竭源泉。
也许是寂寞吧!生在寂寞的世界,没有朋友,没有亲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