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写作能力

如何提高写作能力

光昌杂文2025-11-05 14:17:23
最近一段时间,很多年轻的文学爱好者通过写信,或者EMAIL的方式,向我求教写作技巧。我收到不少,也回了一部分,相当一部分书信写的还很诚恳。或简短介绍自己的创作成长经历,或道出自己创作的困惑,不一而足。
最近一段时间,很多年轻的文学爱好者通过写信,或者EMAIL的方式,向我求教写作技巧。我收到不少,也回了一部分,相当一部分书信写的还很诚恳。或简短介绍自己的创作成长经历,或道出自己创作的困惑,不一而足。这里面大部分是我的热心读者。
我是个散淡惯的人,但对读者一向十分重视。他们是我的创作得以生长的土壤,也是我创作的源泉与动力。
88年的汉城文学奥运会上,我和与会的各国文学界的朋友探讨过一个问题,我在发言中提到,写作的终极目的是一切为了读者。换言之,写作的终极技巧也就是一切为了读者。
当然,这一句话,谁都会说,谁都懂得其中的道理。道理人人懂,价值就有了折扣。因此,真正的价值在于,如何做到一切为了读者。
途径有很多。这里只说最重要的一条。
我在许多场合都有说过,我不是学院派,我也从来没有参加过正规的创作学习教育。北京的鲁速(按:应为“迅”)文学研究院给我发过多张邀请函,我没有去。没有去的原因有很多,这里就不具体谈这个问题了。
对于如何提高写作能力,很多文学工作者,尤其是现在的年轻人,都有着这样那样的错误思想。在这里我一并提一下。
有的人认为阅历很重要。这没错,但阅历并不是最重要的。我们想一下,如果什么都“阅历”了,我们就一定能写出好文章吗?这个问题很尖锐。而我想说的是更尖锐的一个事实。事实是,你什么都“阅历”了,你就没时间,没经历写文了。除非你和老赵一样,搞个录音笔,再找个秘书,自己说说就成就本《岁月X想》,倒头来,还让满街的人骂,说花了冤枉钱。我们不要做这样的人。阅历还是不最重要的事情。
有的人认为多看外国的本子很重要。没错,文学而言,多看看国外的本子,多了解些不同的民族文化,中西结合一下,对自己的创作很有裨益。我国已故的未故的文学家们,有很多受过外国文学家的影响,俄国的,日本的,法国的,英国的,美国的,德国的,都有。不过,我需要严正说明的一个问题,文学创作是有文化层面与艺术层面,两个层面的。就艺术层面来讲,艺术无国界,文学也无国界,而就文化层面来讲,不同社会历史背景,不同民族文化氛围,文学则很有不同。从这个角度看文学,反映社会历史文化的文学就是具有历史意义的好文学,它本身才成为了历史的一部分。这些东西,靠学习外国的本子是办不到的。所以,不要一心想着得没得到诺贝尔文学奖,我就一直不太感冒,你的文学是否得到全世界的认可,的确很重要,也很伟大,但是否真实的反映历史,记载一段社会状况,则更重要。外国人认可,也并非你作品价值的评判标准。参考一下,倒是可以的。如果哪天,有人搬我的文去参加诺奖,我不会很惊喜,也不会迂腐的反对,毕竟,这就不仅仅是我一个人的事了。
另外呢,有人觉得选题很重要,有人觉得结构很重要,有人觉得立意很重要,有人觉得意识形态很重要。是的,都很重要,不过呢,这都是具体的层面,专注于这些地方没有错,但却说明你站的高度还不够高,所以就很难看得够远。
这样吧,还是事先声明一下,这只是我的个人观点,或许不适合所有的文学工作者,也请各位结合自己的情况,有选择的理解这个问题。
我只保证这个法门或曰法宝适合于大部分的文学爱好者。
所谓法门,所谓法宝,只有一个,多了就不能算作宝了。
这个不二法门,唯一法宝就是——多读。
我这一说出来,但凡文学造诣较深的人就会先沉思,而后豁然开朗,感觉很厚的牛皮窗户纸被耒井先生更攮破了,惊曰真乃神人也。
但我相信,大部分人,不但百思不得其解,而且以嗤之以鼻告终。这样的人,今后的文学道路的确堪忧。
这“大部分”人会说,创作嘛,听说读写,这是当然的事情,多读,当然重要的很,可仅仅多读,不多写,不多听多看,多履历,多调查研究,能有好地方作品吗?还有,脑子不行,读再多,有什么用?
这法宝呢,就如同鬼厉的烧火棍(看过诛仙的明白,没看过的不必深究),看起来就是那么不起眼,就是让人提不起情绪。
朋友们呐,要想提高创作能力,唯一的办法就是多读。当然,多读不能解决全部的问题,但是我以我多年的创作经历以及我在中国文坛的地位向大家保证,多读完全可以解决大部分问题,而且不多读,永无提高的可能。
当然,这里有很多衍生出来问题,比如读什么,怎么读,读多少算多等等。我想再次告诉大家的是,只要多读,这些问题就不再是问题。
我之所以写出这么多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不在于别的,就是因为我读的比较多,什么都读一点,而且读过之后还能记住一些。
真的,无他了。
亲爱的朋友们,如果你还对创作问题有很多疑问,对我的教导心有余悸的话,那么就多读吧,多读什么书,读多少算多,不要管,当你读多的时候,自然就知道答案。
我并不是不告诉你正确答案,确实是因为这个问题因人而异,一切的问题只有在你结合你自身特点,自己给自己一个满意的答复。
去年,我在孟卖举办的世界文学家创作年会上提出了上面这些论断,反响比较大,比利时的一位老朋友戏称我的两个字“多读”能值200亿欧元,更多的人则认为文学无价,文学理论更是无价。另外呢,算作小插曲吧,有一位以色列的中年女作家甚至想修改身份证年龄,竟然只是想与我共度一晚烛光宴会,幸亏被我及时发现才未能得逞。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就不一一列举。
最后,我还是担忧我们中国的文学创作队伍的建设问题。大环境不容忽视啊!真正搞文学,真正还能耐下心来多读书,读好书的人越来越少了。这值得我辈警觉啊!
最后,请记住本文主题:多读。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