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货中不少垃圾

洋货中不少垃圾

无计可奈杂文2025-07-08 07:28:14
中国人在消费时有个习惯,什么东西都是外国的好。洋家电曾是一件难求的抢手货,洋汽车成了有钱人的最爱,洋快餐充当了青少年的美食,还有洋化妆品、洋手表、洋服装、洋皮包……不管是什么东西,只要是洋品牌,不管东
中国人在消费时有个习惯,什么东西都是外国的好。洋家电曾是一件难求的抢手货,洋汽车成了有钱人的最爱,洋快餐充当了青少年的美食,还有洋化妆品、洋手表、洋服装、洋皮包……
不管是什么东西,只要是洋品牌,不管东西有多贵,只要是洋品牌,准有很多中国人慷慨解囊,倾心追随,以此为荣。即使当了冤大头,仍不悔改。
洋品牌在中国市场“走红”、“受宠”、“吃香”,与国内的产品经常出现质量问题有关。因而国人把目光盯在了洋品牌上,把钱花在了洋品牌上。然而,国人倾赖的洋品牌真的那么好吗?真的物有所值吗?
一个时期,好多以次充好,以假乱真的洋品牌成为媒体关注的热点和焦点。扒掉洋品牌华丽外衣,除掉洋品牌不实宣传,国人终于发现了吹得天花乱坠,弄得云山雾罩洋品牌的真正货色。
“爱她就给她吃哈根达斯。”这句在中国一些大城市广为流传的广告语让美国人很是费解。哈根达斯是个什么玩意儿?冰激凌!而且是在美国超市冷柜中和其他几十种不同品牌挤在一起出售的普通冰激凌。虽然价格很便宜,但不怎么受欢迎,多数时候因口味不佳遭受冷落。
出现类似状况的还有曾风靡一时,又因使用添加剂代替真正骨汤的日本味千拉面。日本有许多拉面品牌,可在东京居住多年的一位华人,却未曾见过味千拉面店。原来1968年面市的味千拉面在日本国内约有100家店,东京仅有一家。
就是这些在美国、日本几乎快要失去舞台,名不见经传的“小菜”,转移中国市场后,它们不但恢复了活力,焕发了生机,甚至变身为“大餐”,可谓“西方不亮东方亮”。
外国商人似乎摸透了中国人爱虚荣、好显摆、乐攀比的习性,不论什么货色,哪怕在国内无人知晓,无人理睬,只要一到中国就把店面搞得高档化,分布大城市的繁华地段,再吹得神乎其神。美国的DQ冰激凌,在中国已超过200家门店。相比之下,美国本土的本店却少得可怜。哈根达斯在美国连专卖店都很少,而在中国上海已有17家、北京也有16家,全国超过了百家。可见,换个地方,“平民”摇身变成了“贵族”。
最近有不少媒体报道:中国品牌的东西运到美国市场,不但质量好,数量足,且价格低。在中国市场销售的就质量差、量不足,且价格高。这说明一个问题,中国产品要打入美国市场,必须要经得住美国高标准的品质、卫生、货真的检验。达不到要求,不可能成为美国人的盘中餐。反之,洋品牌进入中国市场,就可以一路绿灯,为所欲为,横行霸道。即使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中国的监管也是软弱无力,或者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对洋品牌的为非作歹,不但不敢亮剑,还高抬贵手。无形中成了外国人的帮凶,和当年的汉奸有什么两样。
日本武力侵略中国不成,就采取经济入侵。日本的大米、苹果、鱼肉等进入中国市场时,无一不标榜“是给中国富人吃的”,因为有了这个特殊的注解,所有的商品价格都大大超过了日本。中国人一年从日本进口的东西,让日本人赚取了大量利润,他们用这些钱养活了整个日本的老年人。
味千拉面中国店的骨汤,根本名不符实,是用添加剂勾兑的。这种事在日本没有发生,却在中国肆意行事,岂有此理!在日本不敢做的坏事,为什么在中国敢做?充分说明,日本人“挂羊头卖狗肉”,既是对中国人一种人格上的歧视,也是一种经济上的剥削。保证食品的品质是商家的基本道德,日本的味千拉面店本土卖的是真正骨汤,到了中国就偷梁换柱,用添加剂充当骨汤,欺骗中国人,祸害中国人,可恶至极。
中国人为啥追求洋品牌?为啥只要是洋品牌就穷追不舍?究其根由,很大程度上与我们自身缺乏过硬的民族品牌有关。
面对洋品牌出现的种种问题,中国人应该擦亮眼睛了,在少上当不上当的同时,努力打造好高品质的民族品牌,树立中国人的信心,是每一个有良心商人的责任。
“洋品牌”不等于“国际品牌”,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可悲的是不少国人对此混为一谈。“洋品牌”是属地问题,“国际品牌”则是标准问题。例如,海尔是国际知名大品牌;美国加州牛肉面只是中国人在美国注册的一个商标,跟美国人没有任何关系。
改革开放之初,中国市场上畅销的“法式面包”,国人以为是法国人生产的面包,实际是概念上的误读。跟美国牛肉面一样,法国没有这种面包,是概念上的炒作而已。
业内人士认为,洋品牌之所以容易赢得中国人的青睐,说明中国人攀比心理、盲目心理、崇洋心理严重,洋品牌中也有不少垃圾。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