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孝敬父母吗

您孝敬父母吗

十地杂文2025-04-14 21:11:18
众所周知,中国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便以孝治天下,自汉高祖之后,皇帝死后的庙号,都有一个孝字。如汉武帝,其实应叫汉孝武帝。以孝治天下便是从汉武帝开始的。当时的干部选拔政策叫举孝廉,就是让地方官
众所周知,中国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便以孝治天下,自汉高祖之后,皇帝死后的庙号,都有一个孝字。如汉武帝,其实应叫汉孝武帝。以孝治天下便是从汉武帝开始的。当时的干部选拔政策叫举孝廉,就是让地方官推荐当地的孝子出来做官。此法貌似选拔,其实有选拔权的不是人民,而是各级官员,实际上仍是一级任命一级的任命制。各级官员掌握着举孝廉也就是选干部的决定权,而怎么做才算孝,又没有一定的硬性标准,这就为吏治腐败大开方便之门。于是,一些善于投机钻营的小人通过举孝廉成了朝廷命官,社会道德不仅没有因为朝廷大力提倡孝道而得到提升,反而更加堕落。
那么,统治者为什么这么重视孝呢?儒家的重要经典《孝经》曰: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现在人们所理解的孝,只是孝顺父母。但是,仅仅孝顺父母是远远不够的,孝顺父母只是个初级阶段,更高级的孝,是孝顺君主,这才是统治者提倡孝的目的。至于最高阶段立身,其实只是事君的结果。在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的时代,臣是不是能够立身,全靠皇恩浩荡。《孝经》又说:故敬其父,则子悦;敬其兄,则弟悦;敬其君,则臣悦。敬一人而千万人悦。敬父、敬兄,只是为敬君做铺垫,最终的目的是让人们都孝敬国君,并且毫无逻辑地断言:你孝敬国君,千千万万的人都会为此而高兴。你若得到了千万人的认可,不就可以立身了吗?(可见,将孝亲与忠君结合起来,是统治者大力提倡孝文化的主要原因。
《孝经》说得很明白: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也就是说,你对父母孝顺,也会对国君忠顺。于是就有了那句妇孺皆知的名言: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原来,孝字的背后,是忠,是顺。可见,孝文化,就是忠顺文化,其实就是奴才文化。为了弘扬所谓孝文化,统治者和卫道士们还大树特树先进典型,像二十四孝中的尝粪忧心、卖身葬父、埋儿奉母、乳姑不怠、卧冰求鲤、恣蚊饱血、哭竹生笋、涌泉跃鲤、戏彩娱亲,胡编乱造,谎言欺世,违背人性,令人作呕。
假典型,伪崇高,只是为了欺骗老百姓而已。不忠不孝,当首推那些衮衮诸公。子弑父、父杀子、臣弑君的惨剧,就常常在宫廷政变中上演。统治者和卫道士们提倡孝,其实只是一个幌子,其根本目的,还是让臣子们都做忠臣、人民都做顺民。汉文帝就直言不讳地说:孝悌者,天地之大顺也。人民都成了顺民,统治者的宝座也就稳定了。而当忠与孝发生矛盾时该怎么办呢?当然是舍孝尽忠了。爹亲娘亲,不如×××亲!自古忠孝不能两全,就成了那些正人君子们舍亲尽忠的借口。不过应该承认,由弘扬孝道文化入手来倡导忠顺文化,是非常巧妙的,一下子就能深入人心。做父母的,谁不想自己的子女孝顺自己?做子女的,谁敢说不孝敬自己的父母?所以不必担心有人出来反对和质疑。如果有人胆敢质疑孝文化,扔给他一顶不忠不孝的帽子,就会将其压垮。三国时的才子、圣人的后代孔融,就因提出了个父母于子女无恩论,便被曹操以违天反道,败伦乱理的罪名杀掉了。
于是,孝文化居然在中国深入人心两千多年,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三位一体,成为中国人的精神枷锁。君可以无端将臣赐死,臣死之前还得山呼谢主隆恩;父可以随便打骂孩子,甚至要活埋儿子的郭巨,竟成了孝的典型。在“父为子纲”的大旗下面,子女必须对父辈百依百顺,否则就是不孝顺。古时的父亲,在儿子面前都做出一副严父状,儿子对父亲,有畏,有敬,唯独没有亲情。贾宝玉一听到贾政叫他去,头上就好似打了个焦雷。这样的孝文化,如何能培养出真正的父子亲情和人间真情?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