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小品文

两种小品文

归趋杂文2025-12-20 22:48:53
《莫愁》杂志“悟者心语”栏目对来稿是这样要求的:“精美哲理、感悟短文,能让读者在赏心悦目中受到启迪。力求从身边事中感悟,不宜摘编相关书籍中的故事再投稿。”透过这个简短的约稿函不难看到,《莫愁》杂志限制
《莫愁》杂志“悟者心语”栏目对来稿是这样要求的:“精美哲理、感悟短文,能让读者在赏心悦目中受到启迪。力求从身边事中感悟,不宜摘编相关书籍中的故事再投稿。”透过这个简短的约稿函不难看到,《莫愁》杂志限制了当下某些报刊比较盛行的“摘编小品”,而是更加注重作品的原创性和真实性。这种倡导“第一手著作”的选稿原则让读者和作者感到欣慰。
近些年来,小品文这种文体在各大报刊非常“畅销”。它有小说的情节,也有散文的意境,还有杂文的犀利,短短的篇幅却能给人以深刻的道理,深受读者喜爱。“小品”一词来自佛学,“经有详者焉,有略者焉;详者为大品,略者为小品。”可见,“小品”本来是就“大品”相对而言,是篇幅上的区分,而不是题材或体裁的区分。凡是短篇杂记一类文章,均可称之为小品。而现在通常所称的小品文,主要还是就文体而言,指篇幅短小、文辞简约、情趣盎然、韵味隽永的散文作品。现代小品文名手梁遇春在《〈小品文选〉序》中指出:“小品文的妙处也全在于我们能够从一个具有美好的性格的作者眼睛里去看一看人生。”
从文章结构上看,小品文一般会出现“两大块”。前文通常要讲述一个故事,这个故事可以真实,可以虚构,但必须合情合理。很多小品文一开篇便说:“这是个真实的故事”,往往却是个虚构的故事。它所有精美的文字和离奇的情节,不过都是一个用心良苦的铺垫,纠缠着你的思维不得不去接受后文中要阐述的道理。那个道理把主题升华,可能会让你为之一振,豁然开朗,也可能会让你扼腕叹息沉思半晌。总之,它得把你打动。小品文,要的就是这种效果。
从形式上看,用来升华主题的“后文”语言不需要过多,只要能达到画龙点睛的目的即可。天下小品文,在写法上大抵如此,无甚差别。关键是在前边,怎样选取一个好故事并把它讲好。现在便形成了这样两种形式或者流派,一种是作者的阅读面非常宽广,他可以从常人所看不到的资料上选取一些素材,进行加工整理,形成所要铺垫的故事。一种便是《莫愁》杂志“悟者心语”栏目所要求的那样,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从身边事中升华出哲理和感悟,给读者以启迪。前者故事是现成的,或是一段历史,或者是一段轶事,但因不被广泛传播,而成了小品文的下脚料。某些报刊之所以非常青睐它,更看重的是它的题材而非哲理。后者的故事来源于生活,作者在挖掘和行文的过程中必然要费一番心思,因此,往往升华出来的哲理感悟更真实更具体更能打动人。
无疑,从生活而来的小品文,是小品文中的上品。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