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禹禁
原文:春三月,山林不登斧,以成草木之长。夏三月,川泽不入网罟,以成鱼鳖之长。且以并农力,执成男女之功。清?严可均辑《全上古三代文》大禹治水,千古传颂;在外十三载,过家门而不入,更让一个大公无私,胸怀天
原文:春三月,山林不登斧,以成草木之长。夏三月,川泽不入网罟,以成鱼鳖之长。
且以并农力,执成男女之功。
清?严可均辑《全上古三代文》
大禹治水,千古传颂;在外十三载,过家门而不入,更让一个大公无私,胸怀天下百姓的大禹形象深入民心,使之成为继尧、舜后又一代受世人景仰的帝王。
禹、字文命。《史记》说:“大禹为人聪明勤奋,他的节操没有差错和过失,他仁义而有亲和力,他说出的话诚实可信;他的声音抑扬顿挫,悦耳动听,他的身材标准,可以成为长度的计量,于是度量衡就得以出现。他的行为端庄淳美,可以成为纲常纪律的表率。”这样一个了不起的帝王,怎会只有治水一功呢?
禹帝,忧国忧民,高瞻远瞩,颁布了一系列治理天下的政令,著名的“禹禁”就是其中之一。虽说关于这方面的法规禹不是第一个,据《群书治要》引《虎韬》记载,早在禹帝前一千多年前的神农时代,就颁布过:“神农之禁,春夏之所生,不伤不害,谨修地利以成万物,无夺民之所利,则民顺其时矣”的保护生物资源的禁令。但对后世有巨大影响的还是禹帝所颁布的“禹禁”据《尚书?周书?大聚篇》记载:“春三月,山林不登斧,以成草木之长。夏三月,川泽不入网罟,以成鱼鳖之长。且以并农力,执成男女之功。”禹帝不仅颁布法典,且设有专职部门及官员,据《尚书》、《史记》所载,“舜帝时任命九官22人,其中之一便是虞官伯益。”
禹禁对后世影响极其深远,以至历朝历代,都会颁布类似的法规。《周礼》记载的《山林之政令》也是一例。他由周朝的官吏山虞掌管,规定百姓在春秋二季欲砍伐树木,不得进入山林产地的藩界,但可以在四野平地进行;只有到10月时,始可进入山林砍伐,不过须遵循规定的期日;还规定,若有盗砍山林的:刑罚论处。前几年湖北云梦古墓出土的竹简中,有一份秦代的《田律》。内容包括:“从春季二月开始,不准进山砍伐木材,不准堵塞林间水道。不到夏季,不准进山采樵、烧草木灰;不准捕捉幼兽幼鸟或掏鸟蛋;不准用药物毒杀鱼鳖,不准布陷阱设罗网猎取鸟兽。以上禁令,到七月方可解除”
且历代重视环境保护的有识之士也难以胜数。例如春秋时期的齐相管仲,十分注意保护山林川泽。他认为“为人君不能谨守其山林菹泽草莱,不可为天下王”。其中后唐明宗《每年二月初禁止弋猎敕》更是在“禹禁”的基础上作了更加详尽
阳春三月,草木开花结果的时候,人们不得进入山林,乱砍滥伐,为的是不使茁壮成长的树木夭折。到了水中的鼋、鼍、鱼、鳖、鳅、鳣等动物产卵的季节时,鱼网和毒药等捕捞工具不许投入水泽,为的是不使各种水生动物中途死亡。春天耕种,夏天除草,秋天收获,冬天储藏,不失时机做这四件事,这样五谷就会源源不断地获得丰收,老百姓家中也就会有余粮存放;各种大小不同的鱼塘及河流,在繁殖时节严禁捕捞,因此鱼、鳖等就会非常多,因而老百姓食用就会更加宽裕富有了。砍伐木材与培育山林都不失时机,山林就不会荒芜,老百姓使用的材禾,也就绰绰有余了。
大禹遵循自然法则,以超然的智慧,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在人类社会初始就提出了与现代社会的环境保护,生态平衡遥相呼应的科学命题“禹禁”,润泽后世,万古常新。这种生态智慧,在上个世纪60年代后随着生态危机意识的逐渐觉醒,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许多西方著名的学者和生态学家都表示出由衷的敬佩,说这是“奇迹般深刻的直觉思维”。
而今,尽管人民空前富裕,生活水平也逐渐提高,可各种各样的现代病却威胁着人们的生命。盲目发展,乱砍滥伐,以至森林、植被大面积减少,土地可怕地沙漠化,这一切正威胁着人类的生存空间;而乱吃大喝之风的盛行,不仅使很多物种迅速的绝迹,严重破坏生态平衡,且不知不觉将病菌带到了人类社会。不久前的“非典”,就是大自然对人类乱吃动物的警告;而让人闻之色变,如见鬼魅的顽疾艾滋病,据科学证明,也是人类破坏自然的“杰作”。
“禹禁”最终目的“执成男女之功”,也是历代明君及有识之士深情呼吁,身体力行终身奋斗的大事。“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声音振聋发聩,千百年来、一直在人们心中激荡……
五千多年来,当人们抬头仰望,低头沉思,在碧海蓝天的深处,一定有一双黑色的眼睛,不离不弃地注视着中华大地,时而微笑,时而严肃。这,就是大禹,一个视天下苍生为子女的长者。
版权声明:本文由中变靓装传奇发布网站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篇:生命的期限
下一篇:关于柏拉图爱情观点的哲学思考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