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的回归

自然的回归

悲欣杂文2025-04-03 16:42:24
王阳明的《心学》,是他成为圣人的理论依据,哲学家们将他的《心学》归纳为主观唯心主义的范畴,直接的根据,就是《心学》中三大中心思想之一的“心外无理”。王阳明《心学》中的三大中心思想是:一、心即理。二、致
王阳明的《心学》,是他成为圣人的理论依据,哲学家们将他的《心学》归纳为主观唯心主义的范畴,直接的根据,就是《心学》中三大中心思想之一的“心外无理”。
王阳明《心学》中的三大中心思想是:
一、心即理。
二、致良知。
三、知行合一。
王阳明的《心学》,是一个完整的系统,而“心即理”是他所有思想和理论的基础。为了这个理论的完整和系统,王阳明将抽象的心和显见的理柔和在一起。
什么是心?
王阳明依据陆九渊“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心即理也”的观点,指出:“人者,天地万物之心也;心者,天地万物之主也。心即天,言心则天地万物皆举之矣”。
也就是说:人、是天地万物的中心,心、不是一块血肉,即非人体内的心脏,是“人之主宰”、“人之知觉”,是支配、控制、统率人的感官及运动器官的中枢,是人的各种知觉的综合。“心”,是宇宙间万事万物的本体。所以、人的心就是天,只要人的心明白了,天地万物就都可以解释了。
什么是理?
王阳明说:“夫物理不外于吾心。外吾心而求物理,无物理矣;遗物理而求吾心,吾心又何物耶?心之体,性也,性即理也。故有孝亲之心即有孝之理,无孝亲之心即无孝之理矣;有忠君之心即有忠之理,无忠君之心即无忠之理矣。理岂外于吾心耶?”“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天下之事虽千变万化,而皆不出于此心之一理,然后知殊途而同归、百虑而一致。”
也就是说:世间万物的道理都在心中,心本来就是性情、性情就是道理,有忠孝之心就有忠孝之理,无忠孝之心就没有忠孝之理。天下的事情无论多少,天下的事情无论怎样变化,无非是一个道理,是事物本来的客观规律。人心只要归于自然,所有的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
因此,在王阳明看来,“心”即是世界产生与存在的根源,又是其发展变化的归宿。天地间举凡纲常伦理、言行举止、成败荣辱乃至花草树木,万事万物无不根于吾心而森然毕具、神圣本然的“天理”流行。
“心”,在王阳明思想体系中无疑居于核心地位。但他强调物、事、理、义皆归宗于吾心,并非要否定或割裂“心”与外在世界的联系。对于王阳明来说,其目的乃是要确立“心”即人之主观精神的本体地位,并无限扩大“心”、“物”的同一性,从而在某种意义上否定外部世界与人之与世界的差别。
根据这个道理,王阳明提出“万物一体”说,他认为:“盖天地万物与人原是一体,其发窍之最精处是人心一点灵明。风雨露雷、日月星辰、禽兽草木、山川土石与人原只一体,故五谷禽兽之类皆可以养人,药石之类皆可以疗疾,只为同此一气,故能相通耳。”“人的良知就是草木瓦石的良知。若草木瓦石无人的良知,不可以为草木瓦石矣。岂惟草木瓦石为然,天地无人的良知亦不可为天地矣”。
这样,凭藉着“人心一点灵明”或“人的良知”的沟通,天地万物便与人融为一体,同出一源,殊无区别。
王守仁“心即理”之说,是其“知行合一”论的基础,它充分肯定了认识主体的能动作用,相信自我的道德力量和自我成圣潜在能力,反对迷信外在权威,否定用现成规范和书本教条来禁锢人的身心,而主张依靠自我的“心之本体”(良知)来主宰和支配一切行为,在道德实践中努力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
哲学家们批判王守仁的“心即理”之说,他们认为:王守仁的“心即理”之说,把人类的主观意识和客观存在等同起来,断然否定了有离开心而独立存在的物质世界。王守仁所谓“天下无心外之理,无心外之物”,从反映论的角度来看,就是把人类认识的能动作用片面夸大和过分神化,以致用吾心之主观精神吞并了客观存在之物理。
从马列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这些批判,无疑是正确的。
然而、在人类不能客观地解释和反映物质世界的时代,追求主观的完美,自然是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别无他求的唯一出路。
王阳明的伟大,就在于他开辟并指引着这条道路!
王阳明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教育家,他所有的理论都是为政治、军事、教育服务的。毫无例外,作为《心学》的理论基础,“心即理”的学说,自然,有他鲜明的政治目的。
那么、王阳明的“心即理”的学说,政治目的何在呢?
阳明认为:"大学之道"的核心性难题和机会在"亲民"二字。别的都是主观性的指标,能亲民与否才是区分真伪的实践性的标准。只有在亲民的过程中才能体现出你是否知行合了,才能将三纲五常等"明德"落实到日常生活之中。做不到"亲民"所有的说教都会沦为滑舌利口的恶谈。有了亲民的境界,才会老我老以及人之老,才能有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心态,这样才能"尽性"。"尽性"与"止于至善"不是两张皮,而是一体化。而且既不能独善也不能空谈,必在"亲民"的过程中"实修",开放性的"修"。这才能找到"吾性自足"的正确门径。
就因为“万物一体”、所以、做万物中有“一点灵明”的人,要亲近自然;做天子的君,分担君的人物的臣子,要亲民。
于是、就有了“天下一家”的理想政治模式。
正是将“心即理”的理论认识实践于社会,形成了王阳明“天下一家”的理想政治模式。
王阳明的“万物一体”、“天下一家”的理想政治模式,乃以“明明德”为体而以“亲民”为用。
他说:“明明德者,立其天地万物一体之体也;亲民者,达其天地万物一体之用也。故明明德必在于亲民,而亲民乃所以明其明德也。”
这是一个由己及人的过程,亦即孟子所谓“推仁”以及于四海的过程。王阳明对此有很详尽的解释:“亲吾之父以及人之父,以及天下之父,而后吾之仁实与吾之父、人之父,与天下人之父而为一体矣。实与之为一体,而后孝之明德始明矣,亲吾之兄以及人之兄、以及天下人之兄,而后吾之仁实与吾之兄、人之兄,与天人之兄而为一体矣。实与之为一体,而后弟之明德始明矣”。
将这一方法广施于所有的社会政治关系和自然关系之中,是“君臣也、夫妇也、朋友也,以至于山川、鬼神、鸟兽、草木也,莫不实有以亲之,以达吾一体之仁,然后吾之明德始无不明,而真能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矣”。
就是说,如果每一个人都能依照这种方法明其“明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