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姓琚,还是姓璩

你姓琚,还是姓璩

人行横道杂文2025-04-23 18:07:50
明朝嘉靖年间,江山城南出了一个大孝子,他的名字叫做璩伯綵。璩伯綵从小跟随父亲做官在外,一天,父亲病重,伯綵焚香祷告,祈祷以自己的身体代替父亲消灾。可是自身毕竟代替不了父亲,父亲病逝后他扶棺回江殡葬,但
明朝嘉靖年间,江山城南出了一个大孝子,他的名字叫做璩伯綵。璩伯綵从小跟随父亲做官在外,一天,父亲病重,伯綵焚香祷告,祈祷以自己的身体代替父亲消灾。可是自身毕竟代替不了父亲,父亲病逝后他扶棺回江殡葬,但家产已被族中兄弟所占,伯綵不忍与兄弟争,只好携带老母到乡下居住。他事母至孝,母亲有什么要求,伯綵都想尽办法给以满足。一天,母亲病重,因为居住乡下,延医不及,做儿子的他当即割下自己的股肉,煎汤作药引为母亲治病,母亲吐痰数升后果然痊愈,以后强健了十几年才寿终正寝。母亲逝世后,伯綵又在母亲坟前搭个小屋陪伴母亲,三年后,感动上苍,坟前长出扇大灵芝。乡间邻里都称赞璩伯綵是个大孝子,当时的县令王北山就在城南璩伯綵故居门上挂了“孝子”的匾额,以示表彰。于是五百多年来,江山城里就有了一个门闾叫做“孝子门”,一条街巷叫做“孝子巷”,延至1950年代又有了“孝子居委”和“孝子村”,至今仍有公交车站叫做“孝子街”的。这些孝子衍生的地名,都是来自这位明朝孝子璩伯綵。
璩伯綵的后人在孝子门前“上门头街”(今解放路南段)建造了璩氏宗祠(90年代初拆除),也为江山留下璩姓子孙近千人。
可就是这么一个大大的“璩”字,不知何时被写成了“琚”字,包括璩氏子孙也少有例外。笔者在50年代有两个小同学姐弟俩,姐姐叫琚福,弟弟叫琚金,他们都把璩字写作琚,可见这种写法,由来已久。
为什么会把璩字写作琚字呢?笔者揣摸,或许与当时的文字简化有关。其实当时文字改革委员会并没有把璩字简化为琚字,可是却有两个形近的常用字被简化了,并且都以“居”字作声旁,一个是據字,简化为据;一个是劇字,简化为剧,根据简化字类推的法则,于是就有人把璩字也类推简化为琚字,由是以讹传讹,璩姓就被习惯地误写作琚姓,以至于璩姓子孙也懒得纠正它了。
有时,文字管理部门也有从众的举措,例如萧姓的“萧”,可以写作“肖”,在有的词典上已经得到认可。可是璩姓写作琚姓,却没有见到哪本字典上得以许可。
其实,璩和琚,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字,璩,读作qu,阳平,与衢州的衢同音,意思为玉环;琚,读作ju,阴平,与居民的居同音,意思为佩玉。璩,大多数字典都标有姓氏的义项,璩姓在《百家姓》中居306位;而琚,唯一见到有标作姓氏义项的只有《现代汉语词典》,但是,该词典没有说“琚”是“璩”的简化或俗体等关系的说明;而肖姓代萧姓,该词典明确标以“肖,姓,萧俗作肖”。我们知道,肖,原读去声,而作为姓时,它标的是平声,与萧同。而琚姓,它作为姓氏的标音仍强调作ju,阴平,并没有标出与璩相同的音和调。可见《现代汉语词典》所标的“琚”姓,指的其实是另外一个稀有的姓,而并非指“简化”的璩姓。
在人类的文明史上,姓氏一直是人们作为社会存在的一个很重要的族群标识,古人都十分神圣严肃地对待自己的姓氏,绝不会与不相干的姓氏混淆,也绝不轻易地改变自己的姓氏,即使大难临头要易姓埋名,也要留出蛛丝马迹,以示不忘根本和有朝一日认祖归宗。传璩氏先人唐光禄大夫璩瑷,在天宝年间蒙冤遭参,为避祸将全家分三姓各自逃亡,三姓即为“璩”、“瞿”、“渠”,音同字异,仍为一家。清朝国姓“爱新觉罗”,清亡后,很多人改姓金,因为满语里的“爱新”,即为“金子”的意思。而现代人,对宗族的观念已淡漠了许多,他们认为姓只不过符号而已,说A说B都一样,马马虎虎写错了自己的姓,也并没有感觉到对祖宗的不敬,为了简便那么一两笔,姓傅的可以写作付,姓詹的可以写作占,姓戴的可以写作代,更为严重的是,许多地方的错姓已经入了身份证(包括璩姓)。但是笔者认为,即使本姓子孙不介意错写姓字,而从正确使用母语汉字来说,那也是极不严肃的。对于“琚”姓的朋友,你们认为如何呢?

参阅字(词)典及文献:《康熙字典》《辞海》《辞源》《汉语大词典》《中华古汉语字典》《古代汉语词典》《现代汉语词典》《新华字典》《康熙江山县志》。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