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资倍增但愿不是纸上谈兵

工资倍增但愿不是纸上谈兵

防地杂文2025-10-25 08:43:02
前天在第一财经电视频道观看了袁岳先生主持的“头脑风暴”节目,“风暴”的主题是探讨如何实现国民收入倍增的计划。十数名在电视屏幕上端坐的都是常在公众面前露脸的专家学者、企业老板。所谓工资倍增计划是根据日本
前天在第一财经电视频道观看了袁岳先生主持的“头脑风暴”节目,“风暴”的主题是探讨如何实现国民收入倍增的计划。十数名在电视屏幕上端坐的都是常在公众面前露脸的专家学者、企业老板。
所谓工资倍增计划是根据日本上世纪60年代初期的实施的“国民收入倍增计划”,促成日本经济腾飞的成功案例,由我国有关部门和专家而提出的利国利民的方案。
1960年,日本池田内阁为了推动日本经济的发展,在人均GDP达到4000美金的前提下,宣布实施“国民收入倍增计划”。这场新经济运动成为日本经济起飞的基础和转折点,1967年日本提前完成翻一番的目标,国民收入增加了一倍,1968年日本遂成为西方世界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强国。
就在不久前,央行副行长樊纲先生高调宣布了我国GDP已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同时,我国的人均GDP也达到了4000美金,和60年代的日本情况相似。另外一个情况是多年来国民收入的增长始终低于国民经济的增长是不争的事实,去年全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总收入仅18858元。
就是说我们已经具备了实施“工资倍增”计划的基本条件。
节目中众多专家学者纷纷陈述了自己的观点,没有人反对倍增计划,有提出倍增计划实施的可行性的,有痛陈多年来国民收入贫富不均的严重现象的,更有善意地提醒在实施倍增计划时要防止“歪嘴和尚念经”的。
但是,倍增的资金究竟从何而来,却个个语焉不详。最贴近的有两个观点,一曰提高劳动生产率,一曰做大蛋糕,说句大白话,就是说要增加收入还得靠你们努力自己做出来。主意虽好,却是四平八稳谁也不得罪的馊主意。
众所周知,企业的支出有几块,一是生产成本,二是人工成本(即工资及其他),三是上缴税收,四是利润。生产成本是可以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加以减少,但是余地有限,相信绝大部分企业难有能力做到。人工成本只能提高不能减少,最合理的能够分出一块来的只有后面两块。利润对国企来说是考核企业经营者的主要指标,本人多年在国企从事人力资源工作,深谙其中的奥秘,不可能伤筋动骨,对民企来利润说更是企业所有者赖以赢利的主要手段,让他们让利无异与虎谋皮。最后只有在税收上面动脑筋,
政府应该减少自己的收益,将这些收益返还给企业,用来增长职工收入。例如,从目前33%的企业经营税中,降低几个百分点,用这些资金建立专用账户,实施专款专用,用于改善职工的待遇。这样,企业负担就能相应减少,职工利益又能得到提高。
但是问题是,减税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一个个调税减税方案提了若干年,总是只见楼梯响,不见人下来。再者单就我们的公务员和依靠财政支出人员的数量已经达到4000多万,政府支出已经占到了GDP的30%,每年有十几万亿元的政府资金都花到了公务员的身上。公务员还在实施公费医疗和优厚的退休金制度。

由此看来企业减税方案通过也难。
那么工资倍增计划到底能不能实施,但愿不是纸上谈兵。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