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节前完成房屋置换(6)
2月8日是初六,七天长假快要结束。这几天,人们走东家、串西家拜年,呈现热闹景象。只是,家乡已经人去楼空……回家乡过年,成了久远的记忆。由此,带来了不少遗憾。从前,过年时会糊上窗户纸。人到中年容易怀旧,
2月8日是初六,七天长假快要结束。这几天,人们走东家、串西家拜年,呈现热闹景象。只是,家乡已经人去楼空……回家乡过年,成了久远的记忆。由此,带来了不少遗憾。从前,过年时会糊上窗户纸。人到中年容易怀旧,过去的点点滴滴,会在脑海中不时浮现。在阖家团圆的日子里,人们更会感受到:家庭是个幸福的港湾……住房,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过去在乡镇,尤其看重房屋,一个人毕生的心血,甚至几代人的积累,全都体现在房产上。我在家乡,位于江苏武进雪堰桥北街。自1960年至1966年,我在那儿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代。从前,在家乡见人们备年货,这印象很深。家家户户会买好多菜,以鱼肉为主,猪头、肚子是少不了的。鸡鸭在“鸡鸭鱼肉”中,虽然位置靠前,但不是采办菜肴的首选项目。那个时候,人们在节日里,还是喜欢吃大鱼大肉。在苏南乡村,每户人家还会蒸好多糯米团子,有青菜、萝卜丝肉馅,还有豆沙馅(貌似青团)早上一个人吃三、四个,可以一直吃到正月十五以后。
1966年深秋,我由江苏武进雪堰桥镇,来到上海市区乍浦路(如今的美食街)蟠龙街。上海经典的浦西公寓,位于蟠龙街北侧26号。蟠龙街1至13号(这条街不分单、双号)则为上海市优秀近代保护建筑。我幼年时候的托儿所,就在浦西公寓里面。这么说来,也算在那儿当过一年的小主人。对于浦西公寓的楼道,也还留有一些记忆。
浦西公寓是高档建筑,当时与周边的弄堂房子,形成强烈的反差。以前,住房大都由单位分配,平头百姓一般是住不进这种公寓的。过去,我在自己的房间里,抬头就能见到浦西公寓。可就连夜间做梦,都没想到:能迁移到那儿去居住!当然,浦西公寓顶上两层是后来加上去的,故不能算。加层,说明这幢建筑基础十分牢靠,有足够的承载力。
自1966年至1983年,我在虹口区乍浦路蟠龙街生活了十七、八年。那边可谓上海中心城区,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从前,从家里走到四川路桥邮政大厦,仅七、八分钟。1959年,家父离开由其筹建的虹口区工会,调至东方红服装一厂任职。该厂一车间,就在四川路桥堍那幢大楼的底层,与邮电大厦隔街相望。自住购房的选择,与个人住房的变迁有无某种内在联系呢?由于历史的原因,上海市民原来的家庭住房条件普遍较差。
我在蟠龙街居住时,自己的个人空间也就6个平方。虽然房屋的品质尚好,但以现在的标准来衡量,也是蜗居。室内陈设是:一张小桌子、一张儿时用过的小床(用来摆放杂物)、一张宽约75公分的帆布床(后升级为弹簧床),一只风琴。还有二个旧皮箱(平时塞在床底下),一把椅子。至于窗外约2个平方的阳台,是要翻窗户才能出入的。扩张之后,窗内外形成了一种“非常6+2”组合。原来6个平方、变成8个平方,拓展了三分之一的居住空间。增加的空间(阳台),分布位置在大门的上方。
儿时,由江苏乡镇、来到上海市中心虹口区;又从那儿,迁到了长宁区的边缘地带(这里曾经位于上海县境内)。现在,又沿着318国道大踏步地向近郊进军,正在或已经脱离上海中心城区……从整个行程来看:几乎是转了一个圈子!现在,交通工具日益发达,拉近了时空距离。如果说,飞机让地球变成了一个村落;那么,城市轨道交通让城里和城外、市区和郊区,连成了一线。
如今,东西南北中,若以车代步,不必徒步行走。大家的感觉是:特大型城市不再是无边无际。当前,各地正在推行的城市化进程还在继续,而城市人口的高度集中,也在挤压市民的生活空间,调节人员的合理分流。在住房选址上,有人把视线放在市区、以至中心城区。有人则“反其道而行之”,由市内来到乡间。
版权声明:本文由中变靓装传奇发布网站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下一篇:对部分另类诗歌的解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