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海边归来(五)——印象槟榔谷

我从海边归来(五)——印象槟榔谷

书帐散文2025-04-19 04:40:09
告别亚龙湾,我们来到了在原有的黎族原著民村庄的基础上打造的原生态文化景区槟榔谷。它位处海南岛屿的脊梁——五指山山脉的甘什岭自然保护区内,两边森林峻峭,中间是一条连绵数公里的槟榔谷地,故称槟榔谷。司机小
告别亚龙湾,我们来到了在原有的黎族原著民村庄的基础上打造的原生态文化景区槟榔谷。它位处海南岛屿的脊梁——五指山山脉的甘什岭自然保护区内,两边森林峻峭,中间是一条连绵数公里的槟榔谷地,故称槟榔谷。
司机小陈把我们倒给了一个长相甜美圆脸笑眼媚中带着狡黠的黎族小导游阿龙,他自己的话:我是杂交的,不纯正,妈妈是黎族,爸爸是汉族。阿龙跟我们在园中见到的那些笃定、悠闲、简居的黎族长辈们的确不一样,不一样的不是服侍和他们之间语言的沟通而是那欢快的眼神和世界无距离的现代科技的运用。闲聊中,网虫的历史比我们一点也不差,阿龙好像在网络里伤过情,自己说已经封号三年。可见社会科技的进步会渗透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无论你是被动还是主动,但脚步是阻挡不了的。
阿龙告诉我们:椰子代表海南,槟榔代表黎家,黎族是海南岛上最早的先民,根据文献资料及考古发现,黎族与我国南方的百越族的后裔俚人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可惜的是黎族没有自己的文字。
在黎家,没有槟榔不成礼,没有槟榔不成婚,这“槟榔”二字可以说是海南真正的主人——黎族人的文化字符,他们在见到亲朋好友的第一个反应就是竖起大拇指高喊“啵隆”,黎语槟榔的意思。
在槟榔谷的黎族传统文化博物馆里,珍藏着整个海南岛最齐全最珍贵的黎族各种民间文物、见证黎族发展历程的种种器皿。
黎族传统土房里,年迈的阿婆在昏暗的灯光下,把绷在织布机上的线捆成一小撮,这是古老的扎染,导游告诉我们阿婆已经七十六了,但眼睛非常好。土房外,有的阿婆在织布,有的阿婆在做黎织,见到我们,竖着大拇指高呼“啵隆”,她们依然住在土房里,一辈子的习惯无法改变。我们的俩同行美女对黎族手工小短裙很感兴趣,一问价格却不菲,还是算了。趁俩人比划作秀之际,我给她们留下了几张假装穿短裙的赝照。算是立此存照,小作纪念。
见到纹面阿婆的第一眼,好慈祥,并没有怪异之感,仿佛那纹面早已与阿婆融为一体。无人打扰的时候,她们忙着手中的活计,织锦,有人上去想要合影时,又热情地对着镜头微笑。
有一位年龄近百的纹面阿婆,虽然不会说普通话,那股老顽童的样儿却把在场的人都乐坏了。纹身,黎语叫“打登”,亦叫“模欧”。海南汉语叫“绣面”或“书面”。西文则叫“打都”,是黎家人的一种传统习俗。黎族人民为追念黎母繁衍黎人的伟绩,并告诫后人女子绣面、纹身是祖先定下的规矩,女人如不绣面、纹身,死后祖先不相认。绣面、纹身多于十二岁左右起纹,黎族人称为“开面”。据说她们纹身还有一个作用就是区分家族,避免近亲结婚。凡是跟自己的母亲一样的纹身是不能通婚的。
第一次这样近距离和没有任何舞台布景和灯光的地方看黎族原生态的歌声和演奏,很亲切,不浮躁。随后我们又看了一场类似“印象刘三姐”的依山傍水的演出。因为是骄阳似火的时间观看,少了些灯光烘托的神秘,多了一些异族生活情趣的幽默。那些舞台山顶上的黎族土著他们就是在那里过着自己的日子,而这种生活的真实场景本身就是一场最淳朴的民族文化的盛宴。
我感觉,沙滩,椰树,海风,美女,应该是三亚文化的现代表象,而槟榔里的“啵隆”才是海南文化的根基。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