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柏坡的叮咛
西柏坡是河北省平山县境内一个普通的小山村,但它却似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于太行山东麓的滹沱河畔,成为令中外游客敬仰的圣地。西柏坡面临碧波荡漾的岗南水库,背依松柏苍翠的柏坡岭。在绿树之间一道弯弯曲曲的围墙,
西柏坡是河北省平山县境内一个普通的小山村,但它却似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于太行山东麓的滹沱河畔,成为令中外游客敬仰的圣地。西柏坡面临碧波荡漾的岗南水库,背依松柏苍翠的柏坡岭。在绿树之间一道弯弯曲曲的围墙,围着一簇太行山区普通的白色民房。进入西柏坡,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鲜花和绿地丛中的两只巨手,在托起冉冉上升的太阳。继而是高大、雄伟的西柏坡纪念碑,碑基周围是梯级式的花池。
原中共中央机关大院,建筑面积1.644万平方米。中北部有一山,中设防空洞,五大书记旧居和其他机关用房沿山周围而建。所有房舍,大多为四合院式小平房,均为土坯垒筑,其墙面以白灰粉刷,显得洁净而雅致。散发着黄土地的纯朴,散发着40年代末冀西农村浓郁的乡土气息。一种古朴、沉重的历史感让你肃然起敬。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即军委作战室为四间小平房,地处大院东部,是当时中央机关自己动手修建的。作战室的墙上挂有大型军事地图,指挥闻名中外的三大战役的作战命令,就是从这里下达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从1948年9月12日开始,到1949年1月31日结束,历时4个月又19天,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154万余人,使国民党赖以生存的精锐部队基本上归于消灭。周恩来副主席曾风趣地说:“我们这个作战室,一不发款,二不发粮,三不发人,就是每天往前线发许多电报,就把国民党给打败了。”
毛泽东旧居紧靠小山南端。原为农民住宅,曾被日寇烧得残破不堪,后经多次修补。该房分为前后两个小院。前院设有警卫室,甬道西边有磨盘和猪圈。夏日里,毛泽东同其他领导,经常围坐在磨盘旁、楸树下,商讨军国大事。北院西房三间,两间为家属住房,一间为书房兼资料室。北房两间分别是毛泽东的办公室和卧室。办公室内现陈设的办公桌、沙发、转椅、茶几等,都是当年毛泽东使用过的原物。在这里三百多个日夜里,毛泽东写下了许多著作,仅收在《毛泽东选集》第四卷中的就有20多篇。
在大院的北部,有一处惟一用青石砌成的房子。三个高大的拱形窗户,与石墙相间,就像三眼并排的石窑洞。一明两暗的三间北房窗户大,采光好,彼此相通,中间为会客室,两边是办公室和寝室。这是朱德总司令的旧居。这本来是给毛泽东安排的住房,是由陕北绥德的老师傅来此修建的。当毛泽东被请到“窑洞”时,他却说:“这房子不错嘛,还是陕北窑洞的样子。这儿环境也很好。为了工作方便,我住前边就行了!朱总司令上了年纪,他住在这儿不更合适吗?”伟人们的谦让与体贴令人惊叹。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旧址在大院西侧,这间南北狭长的小土屋原为机关大伙房,开会时临时布置成了会场。前面的长桌是主席台,主席台两边的方桌是记录桌,后边墙上挂着敌我战略形势图,是向大会进行汇报时用的。1949年3月5日至13日,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就是在这所房子里召开。出席这次会议的中央委员34人,候补中央委员19人,列席人员11人,共64人。毛主席主持了这次会议,并在会上作了极为重要的报告。这个报告提出了在全国胜利的局面下,党的工作重心必须由乡村转移到城市。规定了党在全国胜利以后,在政治、经济、外交方面应当采取的基本政策,以及使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总任务和主要途径。
尽管党中央驻守于西柏坡的时间不长,刘少奇、朱德率领中共中央工作委员会落户在这里前后不到两年,毛泽东转战于此也只有短暂的10个月。我们在这里看到的,也只是一些泥砖垒砌的平房,简陋得近乎“原始”的家什,清贫而节俭的生活;但中国共产党人在这个偏僻的农村却做出了惊天动地的伟业,雕刻在中国历史年轮上的则是闪烁着时代光芒的深刻痕迹。
1949年的3月23日,历史将永远记住这一天,也就是被毛泽东称为进京“赶考”的日子。当年早春的西柏坡,满山的柏树变得翠绿,村里村外杏花绽放。毛泽东在连续工作十几个小时后,没睡多久就醒来,迈出了进京的历史步伐,他对身边的周恩来及其他人风趣地说:“今天是进京的日子,不睡觉也高兴啊。今天是进京‘赶考’嘛,进京‘赶考’去。”周恩来笑着说:“我们应当都能考及格,不要退回来!”毛泽东斩钉截铁地回应:“退回来就失败了,我们决不当李自成!”这是毛泽东对西柏坡的告别辞,也是一代伟人凝视久远、力盖千钧的历史叮咛!
六十年过去了,我们站起来了,富裕起来了,强大起来了。中国90%以上的乡政府的院子都比西柏坡要漂亮、雄伟、舒适。但是,历史的考卷上究竟有多少分呢?90分还是60分?幸好毛主席和周总理对后人的期望并不太高——“能及格,不要退回来”就行了。
版权声明:本文由中变靓装传奇发布网站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