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夷山记
距离上次出行的时间已有几个月了,居家的日子平淡又无趣,于是再和朋友相约出去行走,目的地确定在武夷山。鉴于以往的经验,最关心的是那里当下是不是雨季。在“新浪”“爱问”了一番,又向旅行社核实,得出的结论是
距离上次出行的时间已有几个月了,居家的日子平淡又无趣,于是再和朋友相约出去行走,目的地确定在武夷山。鉴于以往的经验,最关心的是那里当下是不是雨季。在“新浪”“爱问”了一番,又向旅行社核实,得出的结论是,眼下不是雨季,但谁也不敢保证你去的时候不下雨。等待了十几天,终于两家旅行社拼成一个团,避过旅游旺季,轻轻松松的出发了。每次坐飞机,心里总会不安,直到飞机跃上云层,忐忑的心才归于平静。坐在飞机上最享受的就是看云海。也许是因为出行前全国大部分地区都在降雨,大气中水汽充沛的缘故,那些积聚起来的云,层层叠叠,浩浩渺渺,似卷起千堆雪。再往前,一片纯净的蓝天上突兀的现出一大朵白云,极富层次,极有质感,仿佛是平静的大洋崛起一座冰山。我从惊讶中清醒过来,急忙取出相机拍照,试图将这绮丽的画面留住,但只一瞬间它就在视野中消失了,之后,我再也没有看到这么美丽的云。有些美丽,一次错过,一生错过。
去武夷山是到达福建的第二天。武夷山风景区在福建崇安县城南十五公里处,方圆约60公里,四面溪谷环抱,与外山隔断,独秀闽北。夏商前,就有古越人在此劳动生活,汉代,这里被朝廷册封为名山大川。
天游峰为武夷第一胜地,三面九曲环绕,四周群峰拱卫。此峰高不过四百余米,却峻拔陡峭,约七十度的岩壁,令攀爬者极为吃力。在山下翘首,游客似在沿着垂直的云梯蚁行。同行的几个大娘颇为聪明,合租了一台滑竿,轮流坐上去歇脚,山也爬了,坐轿子般的舒适也体验了,没花太多的力气就上了山顶。我是决意要爬山的,无限风光在险峰,不攀险峰不英雄!深吸一口气,横下一条心,出一身咸汗,挤一点膏脂,上不望峰顶,下不看谷底,只盯住脚下的石阶,一步一步的奋力向上攀登。到得峰顶的览亭,征服者的快感油然而生。
武夷山是典型的丹霞地貌,此山系红砂岩构造,岩性较脆弱,在地壳运动中形成节理,经常年雨水冲刷侵蚀,岩壁上逐渐形成散布的圆洞,或是纵横的褶沟,这便是地质学上的丹霞地貌,也是武夷山最具魅力的景观。寻常置于庭园观赏,或搁在案头把玩的奇石,虽然美丽,终是没有了根基。怎比得这里的巨石,巍巍然立于大地之上,汲天地氤氲,采日月精华,借自然之神力,出落得奇幻多姿,不同凡响。武夷山有4000余种植物,这样一个庞大的家族,依托秀丽的山,柔媚的水,生生不息,繁衍茂盛。进景区前,这里刚降过一场急雨,雨后的大山愈发清新碧透,放眼望去,一片葱茏。
也许是黄山的印象还清晰的留在记忆中,我总是禁不住把它和武夷山作比较。黄山是要远观的,不远观不足以领略它的苍茫;武夷山则是要近观的,不近观便不能欣赏它的奇异。黄山是要俯视的,不俯视不足以体味它的幽深;武夷山则是要仰视的,不仰视便不能尽览它的瑰丽。
从峰顶下来,沿着各色山石铺就的小路曲折前行,绿拥着我,我拥着绿,云掠过,隐去一座峰峦;风起处,荡来阵阵淡香。看不到水从哪里来,却分明听到流水的声音;不见茶农劳作的身影,但见生长正盛的一方方茶园。潮湿的岩壁上附生着茸茸的苔藓,轻轻触摸,柔软滑爽,颜色或绿,或白,或黄,斑驳眩目,在离合的光影中似是随意涂抹的粉彩画。忍不住掐一颗嫩草,摘一朵闲花,鼻子贴上岩壁嗅一嗅山的味道,颠颠的走,傻傻的唱。那个时候,我真的不去思想,因为思想太沉重,就这么饥渴的吞咽满山的苍翠,贪婪的呼吸这再新鲜也没有的空气,整个人都轻盈起来。
一线天,在武夷山南部,因一巨石倾斜,覆盖着三个毗邻的岩洞,其顶裂隙百余丈,宽不及一米,故而得名。其实,很多大山都有“一线天”这样的景观,算不得新奇,据说武夷山的一线天是亚洲最长的。因是“据说”,无法考证,就权且相信了吧。想起导游一路催促,说早一些,人少,就少一些等候的时间。我们到时,已有几个旅游团队先期抵达,此洞进口阔大,出口狭小,只容得一人通过,好在游人有序的排成一行,沿着狭窄的石阶路逶迤前行。我无法判断岩洞的走向,只觉得人在两山的夹缝中,如我这般偏瘦的人,在最窄处,也是要侧身才能通过。岩洞凉爽宜人,终年滴水,手摸崖壁,一片湿漉。抬头仰望,一缕阳光从崖顶投射进来,几只蝙蝠追逐光明,盘旋着飞来飞去。
水帘洞,是武夷山景区内最大的洞穴。上突下凹的岩洞十分敞亮,可容纳千人。洞壁有“水蓝千张垂诞和,清雪常年吴翠岩;赤壁前汛情富裕,明珠万颗昼垂帘。”等题刻。朱熹的“活源”两字尤为醒目。终年不竭的泉水自数十丈的高空飞流直下,荡漾开来,形成一幕晶莹的水帘,活活泼泼的注入岩下的“浴龙池”。这“浴龙池”的名字,也很可以让游人有一番想象。或许那一股清泉就是一条舞动的银龙,飞身向下,游戏池中;也或许天上的神龙恋着人间的美景,游走倦了,来此栖息沐浴。
九曲溪,发源于三保山,入武夷山,折为九曲,汇于崇溪,全长约7.5公里。溪水清澈,溪底卵石可见。竹筏作为交通工具,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我们乘坐的竹筏,是由六七根粗壮的竹子串连成排,再把两个竹排子并为一筏,上面置六把椅子,六名游客加上一前一后两个筏工。漂流从九曲始,至一曲终,顺流而下,无惊无险。
九曲溪上的筏工,头顶都戴一竹笠,身着淡蓝色对襟布衣,手持一根长长的竹篙,面容开朗,轻松悠然。我们这支竹筏,尾部的筏工不大言语,看上去老实厚道。前面的筏工三十几岁年纪,据他说,十几岁就在九曲溪做拉纤的营生,赤一双脚,肩一根绳,在溪水中逆流而上,哪里水深,哪里水浅,哪里有急流,哪里有险滩,早已了然于心。眼下,这一前一后两个筏工,各司其职,配合默契,竹篙轻点,小小竹筏稳稳当当奔下游而去。
如今的筏工,和当年郁达夫笔下那个只看见烟管头上一明一暗的烟火,只听到柔橹划水的声音,问上一句话,只回个嗯嗯乌乌鼻音的木讷样子完全不同。前面的筏工一路谈笑风生,颇多幽默。指点着说,这一片是针叶林,那一片是阔叶林,这里是典型的丹霞地貌,那里是中国的亚马逊河,直听得我们瞠目结舌,不为景色的多变,只为筏工的“博学”。筏工还说,武夷山因九曲溪扬名中国,又因九曲溪走向世界。何等自豪,何等气魄!我确信,这里的筏工一定接受过培训,他们既是筏工又是导游。
竹筏行至五曲,刚
版权声明:本文由中变靓装传奇发布网站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