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消费的缘起与沿革(71)

精神消费的缘起与沿革(71)

朱棂杂文2025-07-25 13:05:02
其实,人的精神现象是人类自身就固有的。只是在古远时代它的表现还十分弱化,或者说还没有充分表现出来,或者说还没有充分表现的条件。精神消费的充分表现依赖于物质消费的不断强化。为什么这样说呢?一、在古远年代
其实,人的精神现象是人类自身就固有的。只是在古远时代它的表现还十分弱化,或者说还没有充分表现出来,或者说还没有充分表现的条件。精神消费的充分表现依赖于物质消费的不断强化。为什么这样说呢?
一、在古远年代,人的精神消费是与物质消费和艰难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生产力还十分低下的远古年代,人的本性还处于一般的动物状态,人的温饱和安全还没有充分保障,这时人的精神消费是随着物质消费的发生而发生的,人类的精神消费还没有独立出来。比如人在十分饥渴时有对食物渴望的精神需求,在猎取到食物时就会感到满足,享用时就会感到快乐;比如人受到自然和猛兽的袭击时会感到恐惧,当人逃脱了自然和猛兽的袭击时就会感到轻松和幸运;比如人们在共同抗击外来动物威胁的时候,彼此就会产生患难感情并相互感激。上述的满足、幸运、感激都可以看作是人类最早的精神消费,但这些精神消费是人在物质消费和生活生存过程中自然而然出现的,是感情的自然反映。这时的精神消费只有当人为了生存与客观环境斗争的时候或斗争的过程中才会产生,它还不是人类的有意行为,是伴随着人艰难的生存斗争和物质消费而产生的。这种精神消费还处于一种自然的懵懂状态。我们把伴随人的艰难生存和物质消费的精神消费叫懵懂精神消费。
二、当人由动物变为人的时候,人才有了独立的精神消费。人类精神消费的独立是人由动物变成人的基本标志。人类意识是人类精神的一项内容,也是人类精神消费的食品之一。人改变外界环境的意识也许在没有双手的时候就已经产生了,只是因为那时的人只有改变外界环境的意识而没有改变外界环境的能力。没有能力把意识变为现实,意识就容易潜伏起来,不可能再进一步发展。当人的双手独立出来能够把改变外界环境的意识不断变为现实的时候,人便能在不断改变外界环境的过程中不断产生新的意识,使意识向更深的层次发展。把这些改变外界环境的意识保存下来,成为后人改变外界环境的借鉴。这样的意识便有了人类精神消费的价值。这是人类精神消费独立的一种形式。
人类审美意识的产生是人类产生精神消费的又一项内容。双手使人类找到了改变外界环境意识实现的可靠对象,意识使人类双手有了改变外界环境的目标和方向。在人类的动物时代,人类生活绝大多数情况是被动地接受外界环境的存在和变化的;当人有了双手之后,人便从被动地接受外界环境的存在和变化发展到与外界环境的直接对话、直接利用,直接对抗,直接改造。当人类不断地把石头和木头变为劳动工具的时候,当人们把兽皮和树叶当作遮羞与御寒衣服的时候,当人们把山洞改造成住房的时候,人们面对自己双手创造的器物,便不再仅仅注重它们的实用用价值,也开始注重它们的视觉效果,即它们的造型和外观。在对创造物造型和外观的审视比较中渐渐产生了对所创造器物的审美意识。这时的审美意识是依赖于器物的实用价值的,当人们逐渐意识到好的器物的形式和造型可以让人们的精神获得愉悦的时候,人们有时就把其形式造型价值看得比其实用价值更为重要,直至完全抛弃其实用价值当做审美器物来保存,这就是艺术产生的根源。艺术产生于人的需要,产生于人的精神需要。审美是人的精神消费,对艺术的审美是人类独立精神消费的表现。
对人类活动内容的赏识是人类精神消费的又一项内容。独立的精神消费一方面产生于人对所造器物的审美过程中,一方面又产生于人类对外界环境改造的过程中。当人类征服了动物、征服了自然,有了安全和温饱保障和空闲时间的时候,人不仅获得了在自然斗争中取得胜利的现时享受,还要载歌载舞对取得的胜利庆贺一番,来延续这种快乐;人们还要把当时情景记在脑子里进行回忆和现实模仿,重新体验其快乐从而获得精神上的满足。不仅仅如此,一切能够使人获得精神满足的任何活动,人类都喜欢把它再次进行现实模仿,企图从中获得生活经验,获得精神愉悦。这类模仿已经是人类纯粹为了获得心理需要的精神消费的独立表现,也是文学艺术产生的源头。
以上所说的人的意识、器物审美和对人类活动内容的赏识都是人类再同外界环境斗争中获得的。我们把人类同外界环境斗争过程中发生的精神消费叫做原始精神消费。原始精神消费使人类完成了从属于自然状态的精神消费到独立于自然状态的精神消费的根本转变。
三、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人对外界环境的改造能力越来越大,由人对自身创造力的曲折崇拜而产生的对神的向往和对理想的追求,使人有了理想和信仰的精神需求,从此有关理想和信仰的精神消费便成了人类不可缺少的生活内容。虽然劳动工具在不断创新,生产力在不断提高,人征服外界环境的能力在不断增大,但人和外界环境的力量相比还相差很远很远。在与外界环境的对抗中,人虽然深感自然力量的不可抗拒,但又不甘心于对自然的屈服。人类不能从实力上战胜自然,就企图从精神上战胜自然。于是人类便模仿对外界环境改造的部分事实,按人类的精神需要把人的力量进行无限放大,根据人的理想和愿望幻想出了能够主宰自然的神和上帝。神和上帝具有无穷的力量,他可以对外界环境的所有一切进行妥善安排。对人难以解释的地震、风雨、日月运行、山水形成都有能力进行主宰。只要按照上帝和神的意志,人的理想和愿望都能实现,这就是人对上帝和神的崇拜。人对上帝和神的崇拜,实际上是人类对自身崇拜的曲折反映——现在我们看到的神和上帝的形象基本上都是人的形象就是最好证明。当然这里也存在着人对自然力量的崇拜(对力量的崇拜)的成分。对上帝和神的崇拜使人获得了精神依托。对神和上帝的依靠、敬拜、信奉、奉养也成了人类精神消费的重要内容。对神和上帝的崇拜,在奴隶社会表现最为突出。在奴隶社会,奴隶主对奴隶的行为统治主要靠的是强大的国家武力,对奴隶的思想统治主要靠的是神和上帝。因为在奴隶社会,人的行为受奴隶主的强行支配,人的精神受神和上帝的主宰,所以我们把对人的行为和精神进行强制主宰和支配下的精神消费叫做奴隶性精神消费。奴隶性精神消费表现了人类对外界环境征服的需要和渴望。
四、奴隶社会的人,在行为上受着奴隶主的限制,在精神上受着神和上帝的限制,是没有社会自由的。封建社会的最大进步是彻底消除了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