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十八怪(五)

基础教育十八怪(五)

搜扬杂文2025-03-26 13:28:59
如果你问一个一般中学的校长,现在除了升学率的压力以外,什么是最令人头疼的事情,他们肯定会异口同声地告诉你说:是招生!是生源大战!的确,当今社会里,学校是越建越大,教师是越聘越多,而学生人数却呈现相对下
如果你问一个一般中学的校长,现在除了升学率的压力以外,什么是最令人头疼的事情,他们肯定会异口同声地告诉你说:是招生!是生源大战!
的确,当今社会里,学校是越建越大,教师是越聘越多,而学生人数却呈现相对下降的状态。这是因为实行了三十年的计划生育政策后,我国的人口发展势头基本得到遏制,加上人们对生育观念的转变,学龄人口越来越少。在一些边远农村,曾经教育了几代人的学校,如今人去楼空,杳无学生影子。原来熙熙攘攘的读书郎队伍不见了,原来琅琅的书声完全消失了,代之而起的是城镇扩建的各种教学高楼,各地渐渐呈现出僧多粥少的局面。特别是实行了多年义务教育之后,学校和学生之间的主客关系倒置,以前是我要求到学校读书,现在是学校要求我来读书。与此同时,由于就业难的影响,由于就业门槛文化要求的提高,人们迫于压力,不得不节衣缩食地把子女送进各级各类学校,让他们学习基本的或专业的知识能力。所以选择什么样的学校,选择什么样的专业,就成了许多学生和家长的当务之急。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许多学校抓住这个契机,为了生存发展,为了经济利益,他们展开了一场前所未有的争夺生源的大战。这场“战争”从什么时候打响,到什么时候结束,现在尚无定论,反正大家都觉得,不知不觉地,身边的学校就牵连进去,开始有所动作了。地方不分远近贫富,学校不分高低大小,皆迅速卷进了这场轰轰烈烈的竞争之中,只是卷入的程度不一样,卷入的方式则大同小异。一般地,省级重点学校利用得天独厚的条件和优势,率先在区县抓取优质生源,区县重点学校就在乡镇抓取;一流学校抓第一批,二流学校抓第二批……几批搜刮下来,就剩下职业高中来捡漏和打扫战场了。一句话,手长为大哥,手短挑箩筐。
十多年来,生源大战把很多学校搞得很苦,很是无奈,很是疲惫,很是衰败。为了生存和发展,很多学校许多教师都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几乎豁出去了。他们挖空心思想绝招,处心积虑去谋划,耗尽了学校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最后拼得你死我活,两败俱伤。原本在竞争中不打算也不愿意输给对方的,结果往往事与愿违。他们知道,学校的生存发展靠升学率,而升学率的高低就看生源的好坏了;他们明白,学校的收入全看人头的多少,有了消费者,才有经济效益。为此,他们群策群力,集中了集体智慧的所有力量。
现在中小学的招生,一般采用以下几种方式:
方式之一:学校自主招生。即直接安排本校的教师出马,分散出去招生。学校给每个教师下达一定名额,一个名额奖励多少“差旅费”,多招生的“差旅费”递进增高。为了避免冲突,学校有时要适当划分片区。学校不干涉教师们的具体招生办法,学校只看结果,不管过程,只要你把学生招来就行。至于是走乡窜户,是哄骗拐卖,是依靠亲友,全然不管。完成任务就是好老师,超额完成任务就是学校的功臣。重点学校在招生时一般会给学生一些承诺或者优惠“政策”,包括安排进快班、减免学杂费、发放奖学金等,来吸引优质生源。
方式之二:学校委托毕业学校招生。即招生学校与毕业学校达成协议,后者送一个学生到前者,前者支付多少“招生费”给后者,具体招生由毕业学校负责,招生学校只管一手交钱,一手接人。有的毕业学校怕招生学校赖账,要求先预付一定比列的现金。这种方式的缺点是容易被出价更高的学校一锅端,有风险。学生由所在学校的班主任和科任教师负责宣传、动员、解释、登记,效果比不速之客的演讲好。
方式之三:由招生贩子负责。现在社会上有专门的招生人员,他们走南闯北,通过各种各样的手段,把学生招来。一个学生多少钱,明码实价,招来后卖给出高价的学校,跟人贩子没有二样。这样的招生方式在普通学校和职业高中里非常普遍,重点学校不多。他们只管招生,只管卖人,其后续工作就不管了。凭着三寸不烂之舌,他们可以把学生卖到外省去读书,并且让被卖学生和家长感恩涕零,帮助数钱。
学校之间爆发生源大战,一直没有赢家;赢的都是那些投机钻营分子,可惜他们一般不教书。生源大战的危害是很明显的:为了抢到生源,很多学校不惜花费血本,互相抬价,最后花去学校大笔宝贵的经费,这些经费都原本应该用于教育教学的,结果好钢用在了刀背上。其次,由于招生的需要,学校之间不惜互相诋毁,双方把对方的劣势和缺点暴露无遗。很多学校的教师招生不讲师风师德,招生时候不讲风度,狗急跳墙,给学生留下了极坏的印象。再次,由于宣传的夸大,名不副实,学生到学校后有一种上当受骗的感觉,不利于今后的诚信教育教学。第四,每年的招生从下半年开始布置,上半年二三月就出去,浪费了教师们的大量教学时间,使很多教师根本不能安心搞好工作,严重影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第五,由于招生时候病急投医,教师没有对学生核实成绩和检查操行,鱼目混珠,有的学生道德败坏,来到新学校后根本不服从管理,增加了学校的教育难度和名誉风险。第六,很多学校为了强行招满人数,常常把招生的能力跟评职、晋级等挂钩,让一部分专心教学的教师大受影响。同时,也让招生尝到经济甜头的教师心态扭曲,不再安心教学工作。
如此等等。
学校生源大战之所以年年出现,怪就怪在大家都觉得不好,但是大家都要不遗余力地去干,这大概就是人们常说的“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吧。其实说白了,还不是升学率在人们心目中作祟。他们认为升学率高的学校,可以一肥遮百丑。再有就是就业观的老化。他们认为重点院校毕业的学生,将来找到的工作就一定不错。其实据媒体报道,现在高职学生中,有一技之长的,比重点学校毕业生待遇高的比比皆是。当然,招生混乱还跟教育发展不平衡有关。一些区县或区乡的学校条件实在是太差,人们难得不产生“水往高处流”的言行。最后是经济利益的驱使。由于政府没有对“捐资助学”等费用的有效管理,致使很多学校对招生利润津津乐道,名额一扩再扩。
现在的社会,是一个人才充分流动的社会,孩子们当然有权利选择读书的学校,选择学习的专业,选择自己的未来。如果还像原来那样,让政府管得死死的,各自回到户籍所在地读书,这是不可能的。走回头路既不现实,也不会得到群众拥护,更没有出路。堵不是办法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