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之文不在兹
《论语》之“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评注:古文中的“文”有着极广的意义,好的文章、文彩,与质相对,但也指那种有文的内在的事物;与武相
《论语》之“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评注:
古文中的“文”有着极广的意义,好的文章、文彩,与质相对,但也指那种有文的内在的事物;与武相对,那种好的、有文的外表和内在的政治制度、政治策略、措施、社会生活、政治品德、社会风尚等等。周文王代表着极有品德的君王,他的社会代表着极有品德的社会,政治功业是与“武力”相不同的“文治”,是崇尚“文”的政治家心目当中的理想的社会;而文王本人即是承载着传播文的使命,遍撒下文的种子,开辟、恳植并生长出无数葱郁的文的田畴,同时收获下文的丰硕果实,一幅穰穰满家、仓禀充盈的景象。
而文王死后,又历经几代,周之德衰,文的社会面貌日益消失。孔子慨叹说:好的政治制度、好的社会品德、好的社会面貌,就不在这里了吗!若天命要使“文”丧失,我们就不能跟随着文王的足迹了。当时孔子一行人经过匡这个地方,策马驱车,一边行一边聊,指划论谈:“昔我经此,走的也正是这一条路。”而过去,鲁之执政者阳虎曾经暴虐匡人。于是,匡人见到孔子这一行人,也听到了他们的谈话,以为他们是阳虎或者其手下的人,于是非常害怕,也非常愤怒。所以匡人就囚禁了孔子等人,一度冲突还非常激烈。孔子几乎不能脱身。所以孔子说:“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而若天命不改传承“文”的血脉,匡人能怎么样的了我呢!因为我是文王之后为数不多的他的继承者,我的身上承载着天命,我是文王以降使这宏伟的事业能够继往开来的人;这不是匡人所能决定、所能阻断、乃至毁灭的,更何况仅仅是因为某些误会或是差池。
如果我们回问历史的史实,好象天命也并没有在孔子的身上,而匡人也终于没有把孔子怎么样了。唯有真确的是,周的衰落不可阻挡;而孔子这位被遗弃的思想者,倚在门框边,益衰益老。
极端的专制主义象一座宏伟的大厦被建立了起来,这不是孔子的“文”。而当天命真应验了的时候,儒家的后人已居于这座大厦之中,又喜又矜地占据或是管家、或是祭司的位置。
所以孔子“文”的使命最终是和全不属于文的品质的极端的专制主义相依伴、并结合在一起的,构成一个庞大的、历经世代弥久而一成不变的在某种程度上的矛盾统一体。这位先师也因此而在不同的时代获得极不同的毁誉之极的地位和声名。
而在这个事件里,孔子是最后求助于了卫大夫宁武子,做为交换条件,孔子为其出售人才,提供自己的弟子或从者为卫国服务,而宁武子为其出面斡旋,孔子才得以离去。
版权声明:本文由中变靓装传奇发布网站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