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礼治”与“法治”的点滴浅思

关于“礼治”与“法治”的点滴浅思

黄虀杂文2025-03-24 06:08:14
一般认为“儒家”与“法家”在治世上的分歧是:“儒家”——治世:以礼——思想基础:性善论;“法家”——治世:以法——思想基础:性恶论。1、荀子的“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主要指的是人的欲望是恶的,人性的
一般认为“儒家”与“法家”在治世上的分歧是:“儒家”——治世:以礼——思想基础:性善论;“法家”——治世:以法——思想基础:性恶论。
1、荀子的“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主要指的是人的欲望是恶的,人性的善是后天的作为。实质上是提出了一个:如何制约“恶欲”的问题,和“性善”在“恶欲”面前软弱的问题。这里的“性”可理解为人婴儿时期的本能,和逐渐进入人类社会的“欲望”意识,可以说是近乎于动物的,表现为“恶”;这里的“伪”可理解为人为的,是人逐渐进入人类社会形成的“本性”意识,通过对人“欲望”的制约,使得人的欲望从根本上区别与动物,表现为“善”。但是,人的“本性”在人的“欲望”面前永远是被动的。
2、荀子是儒家弟子但是他讲的:“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其中“生而”——皆为“欲望”,“顺是”——则为“恶”,“故”——表明“性善”软弱也,如此而已。这是,荀子在运用儒家思想,如何治理春秋战国时期社会问题时,感觉到儒家思想的不足,而针对当时的孟子的思想提出地质问。同时为“法治”提供了其必要性;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荀子的两位著名的门生韩非子与李斯均为“法家”的道理。
3、孔子是个理想主义者,他一生的遭遇也已经说明了,“礼治”在面对乱世的“恶欲”面前的无能为力和到处碰壁“累累若丧家之狗”。只好通过“有教无类”来实现自己的理想。
4、孔子也曾经提出:“君子怀刑,小人怀惠”。虽然这里的“刑”,主要是指“礼治”,但是也可以看出已经有了“法治”的雏形。尤其是孔子在鲁国任大司寇时期,“堕三都”、“诛少正卯”也看出了已经使用强制手段的“法治”,可以理解为是做为推行“礼治”的一种必要的补充。
5、孔子之后儒家分为几派,每一派都是在运用孔子的学说针对当时的社会现象提出不同的解释,从而也在丰富发展了儒家思想。荀子就是与孟子相对立的一派。因此,荀子提出的“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可以说是这一派对儒家思想的完善和发展。那么,虽然韩非子把“儒家”列为“五蠹”认为这五种人无益于耕战,就像蛀虫那样有害于社会,但是不是可以说其提出的”法家“学说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也是为了实现孔子提出的理想社会的“礼治”哪?
6、“法家”针对人类的“恶欲”(尤其是社会动乱时期)看的更直白,制约的手段更实际。这样势必把“儒家”思想看作是人为的伪善,不但很难解决实际问题,而且还会起到蒙蔽的作用。因此列为“五蠹”。
7、“法治”制约人类“恶欲”的目的是什么哪?当然是建立更加稳定的人类社会,这样就自然的提出了“礼治”的需要(尤其是在社会稳定发展时期),同时达到劝人向善的目的。是否可以说“法制”是“礼治”的必要基础,“礼治”是“法制”的必然结果。同时作为制约人类“恶欲”的左右手,来达到使人类向善的目的。
8、如此,是否又可以说“法家”的手段就是“儒家”思想的补充和发展,都是为了制约“恶欲”,都是为了治乱世;同时“儒家”思想又是“法家”手段的出发点和目的,都是为了向善,都是为了建立相应的道德社会。
思索到此,是否说清楚了“礼治”与“法制”的关系那?在下也不知可否。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