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忙说闲

说忙说闲

别试杂文2026-01-18 11:55:24
清明的假期虽说短了一点,但总算也有了一点忙里偷闲的功夫,说到“忙”和“闲”历来都有讲究。任何事,任何人都有“忙”“闲”之分,“闲”与“忙”是相对立的。“闲事”与“正事”就是相对立的事情。闲事有两个含义
清明的假期虽说短了一点,但总算也有了一点忙里偷闲的功夫,说到“忙”和“闲”历来都有讲究。任何事,任何人都有“忙”“闲”之分,“闲”与“忙”是相对立的。“闲事”与“正事”就是相对立的事情。闲事有两个含义:一是不关自己的事,插手这种事情就是多管闲事、瞎管闲事;还有一个含义是无关重要的事,不值得去做。说书人有一句话:“闲话少说,言归正传”。“闲话”一句不说可能也不行,只是要少说,免得说走了题,所以还是要言归正传。
如果“闲”跟人扯上关系,如“闲人”、“闲身”、“闲官”、“闲职”、乃至“闲杂人等”。他的地位就必然要比不带闲字的人低。就连建筑工地这样嘈杂的地方,也要挂上“闲人免进”的牌子。但不知从何时开始,人们似乎喜欢上了这个闲字,于是有了“闲静”、“闲适”、“闲趣”、“闲情”、“闲雅”等带闲的高雅字眼。李涉的登山诗中有这么两句:“因过竹院逢僧话,偷得浮生半日闲。”原来这“闲”也不是唾手可得,而是要偷的。可见忙里偷闲也不是“闲事”。哲学家于光远说:“‘闲’,不只是生产力和文明发展的结果,也是促进生产力和文明发展的因素。”“闲”是“促进生产力和文明发展的因素”,这样的观点可能许多人不知道。可见“闲”是一件大事,于光远又说:“马克思讲自由是创造的前提。有了这种前提,创造出来的东西就会更多。与自由创造有本质联系的这个“闲”字,也就必然是一个很大很大的字眼。”他又说:“急急忙忙是成不了大哲学家的。”他认为: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就能够进一步减少那种非创造性的机械性劳动,“闲”的地位和作用还可以进一步提高,这是走向未来经济高度发展社会的道路。那时整个社会就从“有闲阶级的社会”走向“普遍有闲的社会”。他认为:今天的闲又是未来理想社会的萌芽。哲学家的话就是难懂,什么叫“有闲阶级的社会”,怎样才算是“普遍有闲的社会”,恐怕好多人和我一样的不明白。现在是有钱的人就有“闲”,所以“有闲阶级的社会”是否就是“有钱阶级社会“。将来大家都有钱了,大家都“闲”了,因此将来的社会就是“普遍有闲的社会”。也就是“普遍有钱的社会”,当然我这是瞎理解,况且大家都闲了,谁来创造物质财富,像鲁迅先生所说,总要留一个卖大饼的,否则也就没有了这分闲情逸致。
忙是竖心旁加一个亡字,心亡了,就是心跑掉了。跑掉心的人就像掐掉头的苍蝇,忙得团团转。我们体会到,人一忙就容易乱,头脑就不清醒;人一忙就容易烦,心情就不得和平;人一忙认识就容易肤浅,就不能冷静认真思考;人一忙就容易只顾得眼前,不能高瞻远瞩。“浮世忙忙蚁子群,莫嗔头上雪纷纷。”大雪纷纷是关系到蚂蚁生存的大事,可是它们忙得看不到这些。诗人为他们耽心,可是蚂蚁本身还知觉。
忙常和碌连在一起,“碌”是指事务繁杂、没有头绪。“忙忙碌碌”,表示忙得没有了主见,忙得没有了远志,于是就显出了平庸和无能。当然也有人觉得忙是一种充实,有一种“以忙为乐”的心情。我们姑且称这种心情为“忙情”,当然这个词语完全是杜撰的,只是为了和“闲情”相对照。
的确“忙”对于许多人来说不能避免,为了尽量减少那种无头苍蝇式的忙碌,于光远建议,要研究“忙文化”,提倡忙、闲结合,忙中偷闲。但闲的心情也有多种多样,也要善于掌握处理和改进。做到不因闲而闷得发慌,不因闲而精神不振。要能利用闲时的轻松、安宁、从容的心情,既得到紧张工作之间的休整,也能利用闲空、闲静做些忙时做不到或不容易做到的事情。比如清明假日,出去走走,自然就会感觉到闲情、闲逸的可贵。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