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调捐赠触动了谁的神经

高调捐赠触动了谁的神经

晩月杂文2025-10-20 18:31:03
近段时间,陈光标的近乎怪异的举动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热议,无论是砸车、全家改名,在东方卫视做节目,还是在贵州毕节开个人演唱会,陈光标总是很高调,似乎与中国传统的做好事不留名的助人为乐理念格格不入
近段时间,陈光标的近乎怪异的举动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热议,无论是砸车、全家改名,在东方卫视做节目,还是在贵州毕节开个人演唱会,陈光标总是很高调,似乎与中国传统的做好事不留名的助人为乐理念格格不入,产生了一些非议,那么,为什么做好事做善事的背后会有如此强烈的抵触情绪?到底陈光标的高调捐赠行为触动了谁的神经?个人观点与读者共同探讨:
观念的冲击,触动所谓社会学家的神经。高调捐助是对传统观念的冲击,是对低调慈善事业的冲击,也是对中国儒家思想的冲击。因为,中国人讲究的是韬光养晦,是一种含蓄的美德,因而中国人喜欢要把高规格的评价留给死去的人,而不允许活着的人有最高的荣誉。你看,死去的英模人物才是完美的,对于活着的英模,国人对他们似乎只有用“苛刻”一词来严格要求,否则,一句“你是某某人物,还敢怎么怎么样?”诘问,你就无法招架了。所以高调捐赠也许是触动了一些所谓社会学家神经,要不,怎么会近乎歇斯底里地责问,你那样做是想出名想疯了,你敢承认不是个人炒作?
个性的张扬,触动了一些中国富翁的神经。邓小平同志说过,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要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带动全社会共同富裕。对于先富起来的人来说,对国家社会应该承担起带动后进的责任。但是,当前,似乎这种责任意识有些淡化。救难扶贫和环保低碳是一种社会责任理念,当一部分人理直气壮地扛起这面大旗的时候,另一些胆怯了羞愧了,感到富人的面子上过不去,于是乎,以一种求全责备、吹毛求疵的心态,站出来刁难和攻击:我支持慈善和捐赠,但我们不支持高调和张扬。其实潜台词是:中国穷人那么多,就凭你一个陈光标,能行吗?
完美的缺失,触动了个别评论家的神经。人无完人,陈光标也是,我想不管他是否有自我炒作的嫌疑,仅凭他一句死后“裸捐”的承诺也够高大。在东方卫视的直播现场,主持人问陈光标的小儿子:“你是否支持你父亲的‘裸捐’?你的理想是什么?”这个8岁小学生的回答是:“我支持父亲的决定。长大以后要给社会多做点贡献,多帮助些需要帮助的人。”比起那些“官二代”、“富二代”的“我爸是某某”嚣张,陈光标的家教可见一斑。诚然,他也许有些承诺尚未兑现,他的语气咄咄逼人,他的歌声实在是不敢恭维,他的做法有些怪诞等等,也正是这些不能掩瑜的小瑕疵,给一些评论家留下可拾的牙慧,让他们反复咀嚼,如饮甘醇,如食饕餮。
原则的坚定,触动了市侩小人的神经。“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孔子的话在现在还是很有市场的。你给他捐了,没给我捐,这哪行?他孩子病了十万八万甚至几十万的给,我孩子病了你只给八千,不行,今天你不给,我就喝老鼠药死在你公司门前。这就是典型的市侩小人的行径。那些可以捐,那些不能捐。陈光标是有原则的。而不是个别校长、个别教师、个别其他人说这个可以捐的,陈光标不受社会舆论和个人所左右,坚定地说出这个真不捐的话语时,触动了这些人的神经,竟然拿出早有预谋的视频录像来印证和要挟,你不给我捐,我要让全国人知道你是个言而无信的人,把你搞臭!
行为的出格,触动了有关部门的神经。郭美美事件后,对有关部门带来的冲击是显而易见的。陈光标的直接把钱、物送到需要救助者手里的行为,也许会触动他们的神经,对如何坚持公开透明,坚持高效廉洁,坚持取信于民进行深思和反省。
总之,不管高调低调,不管捐多捐少,只要你付诸行动了,你就是好样的!担当生前事,何计身后评。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