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景致之五

关于景致之五

平平静静杂文2025-07-07 02:11:05
“那条胡同是狭而长的。两旁都是用碎砖砌的墙。南墙少见日光,薄薄的长着一层绿苔,高处有隐隐的几条蜗牛爬过的银轨。往里走略觉宽敞一些,可是两旁的墙更破碎一些。在路北有被雨水冲倒的一堵短墙,由外面可以看见院
“那条胡同是狭而长的。两旁都是用碎砖砌的墙。南墙少见日光,薄薄的长着一层绿苔,高处有隐隐的几条蜗牛爬过的银轨。往里走略觉宽敞一些,可是两旁的墙更破碎一些。在路北有被雨水冲倒的一堵短墙,由外面可以看见院内的一切。院里三间矮屋,房檐下垂着晒红的羊角椒。阶上堆着不少长着粉色苔的玉米棒子。东墙上懒懒的爬着几蔓牵牛花,冷落的开着几朵浅蓝的花。院中一个妇人,蓬着头发蹲在东墙下,嘴里哼哼唧唧的唱着儿曲,奶着一个瘦小孩,瘦的象一个包着些骨头的小黄皮包。”

这是老舍的小说《老张的哲学》中的一段文字,是描写贫民之家居所情景的。
开头一句:“那条胡同是狭而长的。”常言有“会说的不如会听的”,说的是听者,总能从对方的话里话外,听出点弦外之音来。那么,按照这样的逻辑,冲老舍先生的开头这句话,会看的大约就会想到,那条胡同所以“狭”,是因为这是穷人集聚的地方,狭,不过是窄巴的另一种说法,穷苦人住的地方,宽敞得了么?至于“狭”后边还连着“长”呢,这就更好解释了,穷苦人住的地方,不但窄巴,而且住的人也多,要不,那“长”,似乎就该是多余的了。
这样一条狭长的胡同,两边是砖墙,而这砖墙,都是用“碎砖”垒砌而成。在这里,老舍先生用了“碎砖”一词,在我看来既很文,又很客气。怎么说呢?所谓“文”,与粗俗或粗野正好相反,要换了我,一看这狭长的墙头,我就会不假思索地说,这两边的墙头,都是破砖头垒的,完事,费什么话呀,还得掂量着说,这墙啊,是用“碎砖”砌的,听起来,文雅,似乎也该顺耳,由这文雅和顺耳,凑成了舒服吧。文人就是这样,同样意思的话,说出来就是与众不同。文是有了,客气又从何体现呢?本来是破砖头垒的墙,用“碎砖”描绘,是文的表现,既然文了,也就文到底吧,其实人家都穷到这个份上了,还文呢,没有丝毫的挖苦,而只有热情的捧场,难道这还不够客气的么?
不过,说着说着,问题就来了,南墙,怎么会少见日光?有解释,是因为南墙被薄薄的一层绿苔覆盖着。那绿苔,究竟象征着什么,或者说究竟意味着什么,只有读者自己去理解了。当然,这样的理解,必须与小说的情节联系起来,景致与故事,是有联系的,不可能割裂,更不可能各自截然独立。南墙的高处,还隐隐的留着几条蜗牛爬过的痕迹,但作家没有直接说痕迹,而是用“银轨”去形容,也就是说,这样的痕迹,非同一般的。深入理解,也该与故事情节相联系的。
往里走,里边的墙更破碎,也就只能理解为里边的人家,只能比外边的人家日子更难过,更穷苦。这时,透过一堵矮墙,可以看见一家院子里的一切,那么,院子里有什么呢?先是看见,院子里有三间矮房子,当然,这房子只能是与一般的房子要低矮,既然是这样的房子,住的人家,只能是非同一般的穷苦了。但不管如何穷困与窘迫,日子总还是要过下去的,于是,才有了“晒红的羊角椒”挂在房檐下的景致,这体现着主人的生活毕竟是有点情趣的,尽管生活穷苦,多少还是有一点颜色的,哪怕就是一碗清水,从上边看去,起码也该有一张愁苦的脸吧?其实,只要有人气,日子的清苦,也还是有点情趣的。
玉米棒子上长了绿苔,说明风吹雨淋,也说明被人弃之不用已经多时。东墙上的牵牛花,给人的感觉是冷落的,不多的几朵花的颜色也并不好看,而是浅蓝的。似乎是冷对冷,给人的感觉,肯定是很无望的。也就是在这样的情景之下,有个女人,怀里奶着孩子,看那妇人的头发,乱蓬蓬的,不但是不修边幅,也说明生活的无望,连半点美的追求,都放弃了。不过,尽管这样,她在奶着孩子的同时,还在低低地哼着摇篮曲,也就是说,此时的她,几乎把生活与人生所有的希望,全都倾注在孩子身上,孩子,成了她唯一的精神寄托。然而,她的精神寄托,实在让人难以恭维,那孩子骨瘦如柴,看了形容那孩子的“小黄皮包”,读者不免要为妇人担心,她的希望,怕是要变成无望吧?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