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理禅趣塑爱心

佛理禅趣塑爱心

吃透杂文2025-09-20 02:43:16
“诗与禅是两种不同的意识形态,一属文学,一属宗教,它们的归趣自然不同。然而,诗与禅都需要敏锐的内心体验,都重启示和象喻,都追求言外之意,这又使它们有了互相沟通的可能。”这是古代文学专家袁行霈在《诗与禅
“诗与禅是两种不同的意识形态,一属文学,一属宗教,它们的归趣自然不同。然而,诗与禅都需要敏锐的内心体验,都重启示和象喻,都追求言外之意,这又使它们有了互相沟通的可能。”这是古代文学专家袁行霈在《诗与禅》一文中对于这两种不同意识形态的关系的阐述。
苏轼在经历了生死之后,也有了顿悟。于是他把禅意引入了诗中,写成了禅言诗。如《琴诗》:“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苏轼的点化全在儿童般天真的发问之中,可谓玄之又玄。
既然宗教与文学能够相互沟通,散文作为一种文字的载体与属于宗教的禅也同样能够沟通的。
作家在《被爱的感觉》中另辟蹊径,他把禅意引入散文之中。
根据所写的显性因素,我感受到了作者关于亲情、友情、爱情及普天下之关乎国计民生的深沉思索。《平安是福》中关于平安与幸福、人的生与死的因果追溯;《假如你不快乐,是因为你不快乐》、《做一个快乐的人》两文对于人的心态与精神的关系作出了合理的解答;《抄写儿子的日记》与《送给女儿的三句话》中将伟人与凡人间的共性——那种不可磨灭舐犊之情进行了探讨;《门口的风景》、《我和盲人撞了一下腰》、《向一盏灯靠近》、《遭遇尴尬》则体现了作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博爱与人文关怀,陌生人的点点欢乐,丝丝痛苦,都没有逃离作者那双敏锐而多情的眼眸,它们对这一切都洒满了温情的光辉。当然还有对于人生另一永恒主题的探究——爱情,《过程的美丽》彰显了一对恋人的真挚与纯情,还有那种不为一己之欲而伤害无辜者的善良。每读一篇我都会深陷其中,为作者那颗晶莹透亮的心而喝采。
对一个文本的解读,如果只是浅尝辄止,不能深解其中味;只看文字的表层意思和作者提供的显性信息,那可能就会枉费作者的一番苦心。
记得一位文学评论家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文学作品的真正内涵,并非是要告诉我们什么,而是要让我们去思考什么。这些让我们去深入思考的内容就成了文本里的隐性因素,我们只有挖掘出文本的隐性因素,才能真正把握文本的精髓,也才能真正把握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内涵。
如果说作家在《被爱的感觉》的第一辑满足了我对一片陌生天地里的风土人情、历史文明、文化艺术的好奇心的话,那么这本集子的第二辑,作家除了让我感受到他作为一个诗人和散文家特有的敏感外,我还感受到了他作为一个深悟佛理禅趣者的修为。
我在与作者交流对这一辑的看法时,曾对他说:我的生活之路太平坦,我对生活的认识太肤浅;我虽然读出了他蕴藏在字里行间的禅意,但以我现在的修为根本无法解读他文本的深层内涵。
可是作者的宽容让我有点羞怯,作者的感谢更让我有点无地自容。作者说我读懂了他的文字,就凭这句话,我也就不怕曲解他的意思,大着胆子、厚着脸皮继续在这里卖弄我的聪明。
在我的眼里:且看天灾人祸而怨天尤人、不去寻根溯源者,是庸俗地生活;捧着一颗失落的心,而静待幸运之神的降临者,是慵懒地生活;羡慕别人的风光而茫然跟风,不自知,不知彼,不知退而结网者,是庸碌地生活。这些人往往只能在自怨自艾、自暴自弃,惶然与哀叹、嫉恨与凄惋中度过自己毫无价值的一生。
闲看庭前花开花落,漫随天外云卷云舒者,是诗意地生活;静听植物拔节、虫鸣鸟唱而欢欣鼓舞者,是诗意地生活;“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者,是诗意地生活……
看丑石经千秋万代、屡搬屡弃却默然承受、岿然不动而有所感悟者,是禅意地生活;看怪树历千年风雨仍悠然自得、依旧笑看春风吟暖,静承夏日灸烤,坚忍秋雨摧损,冷对冬雪寒冰而有所感悟者,是禅意地生活;看人生百态,品世态炎凉,读经诵典,通古今,测未来,悟人生之玄妙,解命运之禅机者,是禅意地生活。
世界处处暗藏玄机,人生事事隐存魅惑:人为什么要出生,出生后又为什么那么辛苦地生存,而当一切生存问题基本解决后,为什么又得面临死亡;同样是人,为什么有的人一生过得很快乐、很轻松、很幸福,而有的人却没有片刻的愉悦与开心,他们活得很烦很累;对于同一件事,有的人常常对其念念不忘、耿耿于怀,而有的人却把它看得淡若尘烟、随风而逝……诸如此类问题,一代复一代地探寻其原因,可仍有很多人踯蹰于密林深处,久久找不到生命的出口。
李煜在沦为阶下囚时,曾问“春花秋月何时了”。两个本是最美好的意象,在词人的笔下却成了痛苦的煎熬。因为后面紧承而来的是“往事知多少”。现实的残酷让所有的美随同时间的流水成了过往,随风下地,零落成泥。“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这句词如果真要解读的话,我觉得李清照的词是对其最好的解释:“物是人非事事休,无语泪先流。”再美好的事物,时过境迁,此时却成了一种痛苦的折磨。这时的李煜还有什么快乐可言?那些美丽的春花和朦胧的秋月,那些曾经的奢华与刻骨铭心的爱恋,都随着李后主的脚步一同步入了牢笼,被严严实实地锁进了历史的故纸堆里。曾经的歌舞升平成了逝水,曾经的如花美眷也被岁月的刀子刻上了无穷的印痕,于是忧伤的吟唱便成了李后主生活的主旋律。
《假如你不快乐,是因为你不快乐》一文,作者便总结了十条禅语,每一条都能给让我感悟到人生所有的“不快乐”并非因为别人,而是因为自己。
如“人之所以痛苦,是因为总在追求完美”,无论是谁,人生都没有完美可言,即使伟大如郭沫若,他也得为失去心爱的儿子而痛哭,可是他在痛定思痛之后,为自己找到了一个出口:抄写儿子的日记。
“你不给自己烦恼,别人不可能给你烦恼。”这让我想起了一个句子:世间本无事,庸人自扰之。大多的时候,不是别人跟你过不去,而是自己过了自己的坎。正如作者所说“这些不快乐,都和你自己有关”,“心灵的搏斗,灵魂的较量,对手常常就是另一个你”。所以,一个人必须要有“沉静之心”,只有这样,才能“让你享受到一种清心寡欲,浊沉清扬,返朴归真的感悟”。
“不要在意背后诋毁和咒骂你的人,假如没有了他们,可能你也没有了朋友。”是啊,我们偶尔或常常会听到别人在后面有意无意的诋毁和咒骂,我们的前人也曾告诫我们:萝卜白菜,各喜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