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节情思

鬼节情思

卡秋莎散文2025-04-02 13:17:30
在我的老家,农历七月十四为鬼节,而海口和许多地方的鬼节却在七月十五。在城市里,几乎没有真正意义的鬼节。这一天,除了街上车辆与行人比平时稀少,商店里,尤其是服装店的生意有些冷清(海口人非常忌讳在农历七月
在我的老家,农历七月十四为鬼节,而海口和许多地方的鬼节却在七月十五。
在城市里,几乎没有真正意义的鬼节。这一天,除了街上车辆与行人比平时稀少,商店里,尤其是服装店的生意有些冷清(海口人非常忌讳在农历七月买衣服,尤其是在鬼节,有一种不祥的说法就是七月买的衣服会成为“寿衣”,当然这仅仅是一种迷信的说法。),根本没有感受到焚烧香烛、纸钱等缅怀先人的鬼节气氛。
我还是比较怀念家乡的鬼节。家乡的鬼节在我的印象里似乎与狰狞恐怖的鬼怪无关,它只是人们祭奠已故亲人的一个隆重的日子。如今回想起来,家乡的鬼节依然清晰、亲切、温馨,在我的记忆深处,它更多的弥漫着一份浓浓的阴阳之隔无法割舍的亲情和温情……
像所有的孩子一样,小时候的我,对于什么节日总是充满期待与向往的。因为乡下的节日熙熙攘攘,热闹非凡,还有吃、喝、玩、乐,并且家长忙于筹备节日,无暇管教与束缚我们。于是,节日一到,幼小的我总像一只快乐的小鸟,在大人的羽翼下扑闪着稚嫩的翅膀,扑通来扑通去的,惊喜之中莫名激动。就连鬼节也不例外,一样让我憧憬无比!
这一天在我记忆里,是一段暖暖的时光,犹如一张老相片,虽被岁月的尘灰蒙盖,却在泛黄之中清晰而夺目,永远定格在我的生命里,充满温馨,散发香气。
每到这一天,一大早父亲就到集市去买回一大摞五颜六色的巨幅纸张,其中,白色和黑色居多。此外,还有粗厚的黄橙橙的“宝纸”、薄如蝉翼的闪亮的“银纸”。各色巨幅的纸张可用来折叠或裁剪成阴间冥府的“布匹”或各种款式的“衣服”;而“宝纸”和“银纸”,则可用来折叠和粘贴成阴间地府所用的各类金银财宝。
母亲聪慧利索,心灵手巧。只见她将纸张轻轻一折,随意翻转几下,再用锋利的小剪刀沿着折线轻轻一裁,一件件精致美观的“衣衫”就呈现在眼前了。幼时的我特别倾慕母亲有这一手,每每此时,我总依偎在母亲身旁,细心观察、模仿,却无论我如何捣鼓也裁不出一个形状来……
我自然是裁不出一件像样的“衣裳”来,但在母亲的精心教导下,我还是学会了折纸钱。
母亲把每张大“宝纸”剪成许多小块的正方形,然后教我们把它卷成圆筒形状,再把两头折叠、封闭,之后,在长体圆筒的中间贴上小块方状的“银纸”薄片,这就是所谓阴间使用的金银财宝了。每到这一天,我们兄弟姐妹就围在一起折叠纸钱,一叠就是几大箩筐,乐此不疲。
而这“布匹”、“衣服”、“金银财宝”是准备在黄昏日暮之至在祭祀时候烧给已故亲人的。这样,一年到头,我们的先辈就可以衣寝无忧了。
准备好衣物、钱财,还要给先人捎口信。
日落时分,晚霞漫天飞舞,面朝血染的夕阳,我总端坐在饭桌前,静静凝视父亲用毛笔一撇一捺专心尽致在鲜艳的红纸上写工整、娟秀的小楷字,这是父亲在给已故亲人写信。
父亲的信寄往阴间,收信者是他的至爱亲人,包括父亲的父亲、母亲,父亲的祖父、祖母等等很多已故的亲人。我依稀记得,父亲写信的格式及内容大致如此:“今日是七月十四盂兰佳节,儿辈XX现寄衣服X件,粗布X匹给考妣大人,聊表心意,请查收……”因为先祖很多,父亲要写的信当然也很多,然后对号入座,夹在不同的“布匹”和“衣服”里,随祭祀礼一起焚烧给先人。
这是迄今为止,我所见过的最特殊、最感人的表达方式。这特别的“家书”,穿越古今,贯通天地,连接着绵长不绝的代代亲情,是不是可以抵万金?
鬼节,给我们提供了一个与未曾谋面或无法再见的已逝亲人交流、相通的机会,纵然阴阳相隔,却还能够捎口信、传递衣物、钱币,这是不是一个让人激动与兴奋的时刻?我们是不是应该感谢鬼节?
因此,在我的记忆里,鬼节和鬼神、妖怪没有多大的关联,它实际上仅仅是我们感怀先祖,传递亲情的日子而已。
在这天,我们所做的一切,是一种倾诉,一种表达,是对先祖的一种牵挂,一种哀思、一种缅怀,一种美好的愿望和祝福,而这便是血脉相连的任时光流逝,任天地流转,任生命轮回也无法割舍的质朴却浓浓的亲情,它可以天长地久,甚至可以比天长,比地久!
而年幼无知的我每次却总扬着稚气的小脸庞半信半疑的问父亲:我们的亲人真的能收到我们遥寄的衣物和钱币吗?父亲总是微笑着点点头:会的,当然会。
于是,在我幼小的心灵里便有这样的想法:如果人死了还有可以到达另一个世界叫做阴间,依然可以穿衣服、依然可以花钱,甚至可以和亲人联系,犹如人间一样,那么死还有什么可怕呢?
光阴荏苒,许多年过去了,随着不断的成长,不断的认知世界,我对于年幼的想法只是轻轻的、淡淡的一笑。
其实,随着心志的成熟,如今,我更深切的感受到,在宇宙长河中,生命如同流光,稍纵即逝,每个人都如此,所以,死是真的没有什么可怕,正如庄子所说,生与死只是一种生命形态的相互转换而已,“不知说生,不知恶死”。然而在这生命的匆匆转换与轮回之中,却有一种感人的至爱亲情在天地之间无限绵长,乃至永恒。我们只有正确认识了生与死,认识了短暂与永恒,才能更从容、淡定的面对生命,才能更充分发挥人生的价值。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