摁下葫芦起来瓢

摁下葫芦起来瓢

说理散文2025-11-07 09:04:14
葫芦,传统意义上可是个好东西,神仙身上不离不弃的物件儿。从考古得到的信息,最早的葫芦可能是酒具。酒的出现伴随着生产力的提高。粮食有了剩余才有可能去造酒。不过,毋庸置疑的是,酒是贵族上层人士享受的东西,
葫芦,传统意义上可是个好东西,神仙身上不离不弃的物件儿。从考古得到的信息,最早的葫芦可能是酒具。酒的出现伴随着生产力的提高。粮食有了剩余才有可能去造酒。不过,毋庸置疑的是,酒是贵族上层人士享受的东西,普通老百姓恐怕没有机会来品尝这样喝下去可以让人产生飘飘欲仙的好东西。
用葫芦装酒,既便于随身携带,也可以挂起来显摆,现在有钱人不是炫车炫屋炫手表?那时候没有这些东西,炫酒也不错,比现在的富豪们档次要高一些。毕竟,作为身份地位的东西,用金钱是不可买到的。唐朝诗人张说就有“美酒酌悬瓢,真淳好相映”的句子。后来,葫芦的地位有了上升,和神仙连在一起。仙丹装在哪里?可不就是在葫芦里!因为葫芦又谐音福禄,古代的文人们在一幅画上如果有葫芦,一定是这家的主人中有长辈,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美好的祝愿。
葫芦长得很有个性。不管它肚子有多大,细细的小蛮腰总是最典型的特征。大肚子装进了世间烦恼,人世便清静美好了许多。不过在过去的农村,虽然葫芦有这样那样的故事,农民们还是宁愿种一点瓢。那时候没有自来水。家家户户一个大水缸,从河里挑回来浑浊的水,用明矾沉淀后,吃喝需求就在其中。瓢,就是舀水的工具。我第一次看到瓢,以为人家读错了,是漂。因为不管有水没水,那个东西总是漂在水面上。
瓢是什么?被解放了的葫芦。它不用取悦谁,不去做什么“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的傻事,为自己活着。被放开了腰间束缚的葫芦,流线型的身躯,圆润晶莹。青白色的颜色,自有气质。就像“腹有诗书气自华”的人一样,瓢骄傲地昂首挺胸。每家每户的水缸中那一只瓢,证明了瓢的须臾不可缺乏的重要。在农村不仅仅是水缸,面口袋,米坛子,哪里没有瓢的身影?是的,瓢与葫芦是同科同属,就像龙生九子各不相同,葫芦与瓢,就有这么大的区别。你相信也好,不想信也好,事实就是这样。
不仅仅是葫芦与瓢,还有一种植物,它们也是一家人。这便是瓠子。瓠子和葫芦和瓢相比,要修长亮丽多了。长长的瓠子,是夏天餐桌上的一道风景。困难年代,一根瓠子烧虾皮,奢侈的享受。买瓠子要先弄点尝尝,因为有香瓠子和苦瓠子两种。假如不小心买回一根苦瓠子,非但这碗菜不能吃,还浪费了柴火,甚至虾皮。有的舍不得强迫吃下去,会有很不适的感觉,因为苦瓠子有毒。
物质匮乏的年代,人们吃瓠子,用瓢,不种葫芦。其实这三种是一个东西,嫩嫩的时候,都是美味。这些年,嫩葫芦清炒,挺好吃,就是很少看到有卖。瓢倒是越来越多。于是,瓢有了另一个名字:瓢瓜。就像青瓜白瓜那样,有了瓜的名字,做菜吃便有了名正言顺的理由。嫩嫩的瓠子与嫩嫩的瓢一样,刨去皮,抠掉瓤,切成长条,下过用油煸炒,再放进肉片同煸,最好是五花肉。加点水炖煮,一会儿,汤白味浓的一盘好菜就新鲜出炉了。而清炒、凉拌、做馅心,就看女主人的厨房手艺如何了。
这个系列的蔬菜,共同的特点是清火解热,利尿消肿,夏天难得的佳肴。这些天,菜场上的瓢瓜很多,几块钱买回一个瓢,可以吃两次。比冬瓜鲜,比丝瓜肉性,口感厚重一点。只是,我们家的习惯是荤做,因为那家伙不是吃素的。哈哈。看来古人们对葫芦的推崇,不是空穴来风,而是由实实在在的理由。
摁下葫芦起来瓢。瓢越来越受欢迎了。而葫芦,除了在旅游纪念品的市场上,偶有一见外,生活中的葫芦,真的是几乎看不到了。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