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山
东风不来,缠绵的柳枝不绿,而春的宁静的一瞥,已透过厚厚的清冷,在残雪尚存的大地流传,静谧而舒展,温馨而从容。我就在这样的日子,登上了岳阳山。很久以来,山岳承受了太多关注的目光,人文的纠缠与占领,早已使
东风不来,缠绵的柳枝不绿,而春的宁静的一瞥,已透过厚厚的清冷,在残雪尚存的大地流传,静谧而舒展,温馨而从容。我就在这样的日子,登上了岳阳山。
很久以来,山岳承受了太多关注的目光,人文的纠缠与占领,早已使它原始的本体支离破碎。而被动的超越是脆弱的,一旦理性的存在能够自由的抉择,所有的崇拜、神秘、图腾、乃至信念便会轰然坠地,土崩瓦解。形式的转移与背叛,在取舍之间,兴衰殊异。回头看看,残缺的不仅仅只是庙宇、神殿,冥冥之中的山峦,似乎在用一种声音,表达或暗示着什么。
一路上,我都在思考这个问题。
眼前,这连绵不绝的山头,果真“岳阳如屏横隔齐鲁”“晨曦晚照无时不光”?
平缓的山丘,脉络清晰而整齐,于是,上山的道就十分的随意。山坡上静卧着许多大的块石,早被风雨剥蚀的老态龙钟,仿佛看破沧桑尘世的隐者,在寂静处无声无息。也许,正是这种远离与封闭,才能真正感悟和触摸到自然的魂灵,读懂那亘古的沉默与孤独。
山上多侧柏,林密处,遮天蔽日,潮湿阴森;鸟鸣兔跃,草长石瘦。行走其间,心静神敛,不复有尘世琐屑冗杂。密林尽头,有一平阔地,几块大石,光洁平滑,正好坐下歇息。传说,这儿是古时候迎亲路上,轿夫歇息的地方,故称“歇轿台”。古时交通不便,由此可窥一斑。
鲁山、原山、岳阳山、鹿角山为博山四大山系,岳阳山以层峰重岭著称,素有“九十九顶岳阳山”之说,形成于距今4亿多年的古生代奥陶纪,岩性为纯灰岩、泥灰岩、白云质灰岩及白云岩,属海相碳酸岩沉积建造,含动物化石。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这里因地势险要成为战略要塞,筑有齐长城,今尚有遗址,并有一段戚切哀怨的传说,为乡野村夫所熟知。2500多年前的一天,齐国女子孟姜女寻夫途径岳阳山,天降大雨,巧遇齐长城塌方,后有孟姜女哭倒长城之说。因寻夫不果,孟姜女在源泉北城子村投淄河而死,葬淄城以东。博山齐长城有一“江水泉”,传说是孟姜女泪水所就,也称“姜女泉”。
岳阳山峰顶开阔平坦,筑有庙宇,院内石碑浪藉,倾覆损毁,残破不可细辨。建筑多用石料,圆门拱顶,古朴端庄。
观音阁与后土殿南北相对,匾刻“峻极于天,风貌典雅”,成于乾隆年间。后土殿两侧题字,曰:“粒我蒸民使有菽粟如水火,播时百杀先知稼穑之艰难”。
碧霞祠建于康熙丁未(1667),刻有“碧霞驻节”门匾,联曰“花随流水到人间,雨不崇阳偏天下”。与之毗邻的是关帝庙和观音庙,殿堂较小,光线黑暗,唯关帝身旁的持刀周仓,容貌威武,栩栩如生,印象较深。
后侧为玉皇大帝殿,两层,额刻“金阙云宫”,联曰“道信诸天功启云皇玉帝,法凤上界心百万类群生”。造型威仪,庄严肃穆。玉皇宫东西有窗,相传可远观,《博山乡图志》记有:“极目西南见黑云拂地是为泰山,且开其北阁,日出东海的景观更可远远望见”。我凭窗观看,唯见乱云缭绕,浑沌一片,心尤疑之。
整个建筑,彩绘斗拱,着色明艳,留连其间,不能生发思古之意,多少有些遗憾。而于芦苇丛生间,却寻到几块古时彩瓦,想必山上庙宇几经损毁,这些瓦片,乃残留之物。用手拂拭,光亮如新,着彩艳丽。触之寒气渗骨,仿佛置身远古,万念俱空,隐约有钟钹之声。恍惚良久,想起路上所发感想,好像明白一二。
下山颇费周折,山侧有一道,人称“七十二盘”,迂回险峻,如流瀑泄下,左拐右突,立足不稳。然景色颇佳,阡陌田畴,尽收眼底。
版权声明:本文由中变靓装传奇发布网站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