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漫步长洲
长洲的老商铺如果不是去游览漠川“三大”之一的大拱桥,我就不会认识长洲;如果不是在长洲见到有点凹凸不平但却依然尚存的青石板路街道及街两边的旧商铺,还有那残垣断壁、几经风霜的湖南会馆和江西会馆遗址,我就不
长洲的老商铺如果不是去游览漠川“三大”之一的大拱桥,我就不会认识长洲;如果不是在长洲见到有点凹凸不平但却依然尚存的青石板路街道及街两边的旧商铺,还有那残垣断壁、几经风霜的湖南会馆和江西会馆遗址,我就不会知道长洲曾经是一条古商道上的驿站,最后发展成能容纳几十家商铺,经营南来北往货物的小集镇,而且是桂北重要的物质集散地。长洲,对我又有了巨大的吸引力。
认识了长洲,就感觉长洲有很多的沧桑故事。崎岖陡峭的古商道,古商道两旁极具气派的且被风雨侵噬得斑斑驳驳的大碑石坟墓,都默默的向人们诉说着曾经在这里发生的一切,让人们由衷生出很多的感慨或感叹,然而这些故事都随着先人们的故去而深埋在了这块热土里,随着漠川河的流水而缓缓地流向了远方。所以,我走进长洲,想去感受那曾经的热闹景象,去聆听那曾经叩击过青石板路且在人们心里经久不息的马蹄声。
漫步在长洲的老商街上,感觉到一股浓浓的古朴风韵在向自己袭来。那高高地山墙翘檐,厚实的方石门廊,脚下的青石板路,以及老商铺那掉着木屑的木板门都让人心情倍感凝重,走在街上就像走进了历史的长廊。街上的村民非常地热情好客,尤其是那些八十多岁的老人们,谈起长洲老街的往事那可真是如数家珍,他们能将父辈、祖辈流传下来的,甚至曾祖辈流传下来的故事都会给我们说出一二来,从他们那兴奋得闪着光的眼神里看的出,他们在为祖先的成就而感到骄傲,为祖先遗留下的艰苦创业的精神而感到自豪。这让我切实感受到长洲这个小小的村落为什么在一百多年前能够成为一个湘、桂、赣都闻名的小商埠,正是因了这里纯朴的民俗民情和山里人特有的礼善好客、济困扶贫的良好风气。
特殊的地理造就了长洲
长洲的地理位置非常特殊,它东、南、西三面环山,山上及村里遍布着粗大的银杏树;漠川河从深山里出来,沿着西边山脚,与长洲村擦身而过。村东边有一大石崖,石崖下一泓清泉从岩洞里流出,这就是有名的龙岩寺井,因井旁曾经有龙岩寺而得名。此井是整个长洲的生活用水,不论天有多干,地有多旱,井水从未断过流。当年长洲在繁华的时候,客商和挑夫们视这井水为生命之泉,因它冬温夏凉、甘冽可口,走时总要用皮桶带上好几桶,或在路上解渴,或是回家炊饮之用。
长洲往南一条一米左右宽的山道翻过海阳山经小泥塘,一直通向灌阳、恭城两县的几个集镇,再由这些集镇连接着湖南的道县、江永等湘南各地。湖南江西的客商就是从这条山高坡陡的古商道翻山越岭来到长洲的。往西一条山道经化龙桥过漠川河,经四十弓田往高尚灵龙、凤凰,再经灵川的灵田直到桂林。当年在这两条古商道上流传着这样两首歌谣:“山道弯弯蹄声脆,路途遥遥挑夫泪。”“遥看山头见驿站,抬腿还须十八弯。”由此可见客商和挑夫们的辛劳与艰难。
长洲村的北面是宽阔的田洞,一条大道(从前是小道)从田洞中间一直向北,顺着漠川河,经过古村榜上、小圩镇庄子田,沿着解放后建的公路折向盘古岭,过白石、崔家到兴安。如果按从前的古商道走,出了庄子田就一直沿着漠川河过七里峡、付鲁塘到五里峡,再经阳安、邓家到犁头圩小集市,然后走八架车、湾村顺着海阳河到灵渠,再过渡头江石桥来到兴安县城。这条古道相对平稳些。明朝的地理学家、旅行家徐霞客先生曾经走过这条古道,据《徐霞客游记》上记载,他来到邓家村附近的状元峰下,“至状元峰则亭亭独上矣,自其上西瞰湘源(海阳河),东瞰麻川(漠川),俱在足下。南俯小金峰,北俯锦霄坳岭,俱为儿孙行。”这是徐霞客对这条古道早期的描绘。
这南、北、西三条要道的交汇点就是长洲,当时三个方向的货物在长洲集散,再由客商们各取所需,各供所余,所以长洲常年呈现出生意兴隆、市井繁华的热闹景象,古道上也是人来人往、川流不息。
湘赣会馆与漠川首富
湖南会馆和江西会馆现在虽然只剩下高大的门廊和空旷宽敞的场地,但其形状还能让人感受到当年的气势非凡。听老人们讲,别看这两个会馆建在山里,可它们当年的气派不比县城从前的湖南会馆、江西会馆差呢。这两个会馆是长洲经济发展的一个缩影,也是当时长洲兴旺繁荣的重要标志,它们见证了长洲的兴衰荣辱和艰苦的创业历程。江西商人文厚裕和湖南商人蔡德财都是在商界打拼多年并享有盛誉的老江湖,他们慕名来到漠川长洲,与漠川富商陈克昌结为商友。他们看中这里人杰地灵,是一块风水宝地,于是在此扎下脚来,和其他商人一起经营着漂染、制鞋、榨油、煮酒、旱烟、药材、客栈等行业。几年以后,随着长洲集市的不断增大,客商与客商之间的纷争,客商与地方之间的矛盾时有发生,为了给集市有个良好的交易环境,也为了自己家乡来的客商有个议事、聚会、休闲的场所,蔡德财和文厚裕经与各自地方的客商商议后,在陈克昌的大力协助下,前后建起了湖南会馆和江西会馆。这两座会馆的先后建立,让长洲的声望与地位很快得到提高,南来北往的客商是络绎不绝。
漠川当年的首富陈克昌,字贻之,是清朝中后期兴安有名的富商。他的孙子陈秉彝为他写的墓志铭称他:“髫龄即聪颖异常,状魁梧,性倜傥,见者有奇童之目。”陈克昌不喜欢靠农业发家,认为“区区农事,获少功(工)多,吾志在计然策,致富较易耳”,他立志要学春秋战国时期的战略家、思想家和经济学家计然,并希望运用计然之策来使自己发家致富。相传越王勾践困于会稽之上,用计然之策,修之十年而国富;范蠡既雪会稽之耻,用计然之策于家而富至巨万。果然不出几年,陈克昌的财富在漠川已首屈一指,而且利用长洲极好的地理位置,将一个小小的驿站发展成远近闻名的商品集散地,并出资兴建古道上的凉亭和维护遭山洪冲坏的古道路面。他在长洲乃至整个漠川都享有极高的声誉。陈克昌这
漫步在长洲古街,能感受到几百年来各个不同时代赋予长洲的那份浓浓的商业文化气息。走在古道的青石板和钉子路上,甚至能体会到先人们的脚步是那样执着与坚定,充满着对美好生活无限的追求与向往。
版权声明:本文由中变靓装传奇发布网站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