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与路同行
发扬老八路光荣传统,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江泽民(2001年8月20日题于王家峪八路军总部旧址)(一)历史的契机1、江总书记到武乡初秋的武乡城,艳阳高照,清风送爽。2001年8月20日,中共
发扬老八路光荣传统,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江泽民(2001年8月20日题于王家峪八路军总部旧址)
(一)历史的契机
1、江总书记到武乡
初秋的武乡城,艳阳高照,清风送爽。
2001年8月20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来到了武乡县。
武乡是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总司令部和中共中央北方局等机关在武乡长期驻扎,武乡成为了华北抗日根据地的神经中枢。朱德、彭德怀、左权、刘伯承、邓小平、杨尚昆、罗瑞卿、薄一波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这里战斗生活多年。在武乡境内曾进行过著名的反敌“九路围攻”中的长乐村急袭战,“百团大战”中的关家垴战斗等一系列重大战役。在漫长的对敌斗争岁月里,武乡人民创造了麻雀战、地雷战、窑洞战、围困战、破袭战、联防战等种种巧妙的战术,机智灵活地运用了自身险要的地形优势这一克敌致胜的法宝,取得了一次又一次伟大的胜利。在长期的革命战争年代,武乡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出粮、出兵、出干部,当时仅有14万人口的小县,参战军民就达4.1万人,其中1.4万人参加了人民军队。战争中为国捐躯的烈士有2万多人。武乡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作出了巨大的牺牲和贡献,成为太行山区著名的抗日模范县之一。
江总书记饶有兴趣地参观了坐落在县城西部凤凰山脚下的八路军太行纪念馆。
八路军太行纪念馆是全国惟一的一座八路军专业性大型纪念馆。邓小平亲笔题写了馆标。纪念馆里陈列展出了八路军当年在太行山上浴血奋战的图片、文字、实物。江总书记认真仔细地观看了展览。
江总书记离开纪念馆前往八路军总部旧地址王家峪村。路经武乡县城时,打开中巴车的车门,频频向等候在邻街两旁的干部群众招手。
在王家峪村,江总书记挥毫题词:“发扬老八路光荣传统,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走出王家峪八路军总部旧址,江总书记来到王家峪村村民郝贵红家中。
在亲切、轻松的谈话中,郝贵红说:“江总书记,我女儿的婆家跟你是一个地方的。”
“你婆家是哪里的?”江总书记问郝贵红的女儿。
郝贵红的女儿说:“我们是六合的,跟扬州离的特别近。”
总书记说:“南京、六合那些地方跟你们家乡比,有什么不同?”
“有,那里比我们这边富。”
“为什么富?”
“因为思想比较解放。”
总书记笑着说:“我同意你的说法,但是那里交通方便,那也是富的一个重要原因。”
江总书记离开了武乡,但交通和富裕的话音,却久久回荡在太行山上。
2、只缘身在此山中
全国的革命老区大都不富裕,武乡县也是全省37个国家级贫困县之一。
贫困的原因很多,但交通不便是其共同的问题。为改变交通不便,老区人民做出了巨大的努力,但由于地理条件的制约,这种努力和现实发展的差距依然很大。
河姆渡文化的发现,证明了当时的人类是近水而居的。半坡村遗址的出土,考证了黄河流域一带人类迁徙山林和建立村落的开始。随着人类的进化和交往的增多,径和路逐渐形成,距今约6000多年。从新石器时代起,武乡形成甲氏国的封地。当时的武乡地域很大,包括左权、榆社、武乡及沁县北部地区和祁县东南地区。西周时期,这块土地被称为皋狼之地。西汉,置涅县。西晋武帝泰始年间,涅县一分为三,即武乡县、镣阳县和涅县,从此始有武乡县之名。五胡十六国时,从武乡县北原山下走出的一代枭雄石勒登基称帝后,逐置武乡郡……
武乡,因境内有武山和武乡水而得名,这里群峰林立,道路蜿蜒。早在宋代,武乡县的南关镇就被称为“冀南之牖户,潞泽之咽喉”。宋靖康元年,金兵侵宋大元帅粘罕路经南关时仰而惊叹:“关险如此,而使我得渡,南朝可谓无人”。前人曾有诗叹曰:
一水回还渡,山多路易穷,
危岩顶上压,断岸足边空,
高鸟飞难渡,单车辙不通,
可怜宋君相,坐失此关雄。
一首五言律诗,将武乡古道之险描绘的淋漓尽致。
清道光年间,在土门薛贵瑜的主持下,开辟狭隘,坦平圪梁,将数百年崎岖山路,修为官道,且通车马。
据《武乡新志》记载:民国时期,“武乡幅员广袤,纵五十里,横境有二百余里之遥。所辖道路,密如蛛网,险比羊肠小道……”可见当时道路虽有所发展,但只能算作羊肠小径。
也正是由于武乡道路崎岖,地势险峻,易守难攻的战略优势,八路军才得以依托纵横太行。
战争的硝烟远去。战争年代用以抗击侵略者的崎岖地形,成为严重制约老区经济发展的“瓶颈”。
哦,老区,面对飞速发展的高速公路,面对扑面而来的信息时代,面对山外世界的日新月异,我们还能够处变不惊吗?
3、不协调的“路”
武乡县,总面积1610平方公里,境内地形狭长、丘陵起伏、沟壑纵横。全县辖9个乡、5个镇、1个农业开发区,393个行政村,942个自然村。总人口21.6万。
站在这个弹丸之地的山城小县中,遥想当年佛图澄传教,法显取经,石勒称帝,给我们留下了不衰的风物,无尽的畅想;朱总司令伫马太行,彭总、邓公挥师百团大战,创出中国革命的不朽功勋。这一切,虽已是过眼云烟,但也足以使武乡人感到自豪。
武乡人不容回避的、尴尬的、无奈的、汗颜的,那就是路。
1930年,武乡建成一条简易公路——白(圭)晋(城)公路,这是解放前全县惟一的过境公路。
1947年元旦,关河铁桥的建成,也曾轰动了整个太行山区,源源不断的军粮、物资从这里运往前线,有力地支援了晋中战役和太原解放。
新中国成立后,武乡县委、县政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长期困扰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问题得到了初步缓解。特别是“九五”以来,实现了乡乡镇镇通油路的规划目标。但,农村公路基础设施从总体上远远不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通村公路标准等级低,通过能力差,晴通雨阻,道路泥泞,严重制约着农村经济发展和群众的脱贫进程。
1998年,乡乡镇镇通油路,从此结束了人带干粮,牲口带草料的驮背历史。但历史仿佛故意和人类开玩笑,就在这一年,在通往韩
版权声明:本文由中变靓装传奇发布网站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