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峰青
我与东坡词结缘已久。第一次看这首《江城子》,还是在高三某次语文模拟考试中。当时只觉得这首词清新易懂,读着又朗朗上口,当即便背了下来。后来才知道,这首看似简单的词的身后,藏了一些故事。首句“凤凰山下雨初
我与东坡词结缘已久。第一次看这首《江城子》,还是在高三某次语文模拟考试中。当时只觉得这首词清新易懂,读着又朗朗上口,当即便背了下来。后来才知道,这首看似简单的词的身后,藏了一些故事。
首句“凤凰山下雨初晴,水风清,晚霞明“一句,五光十色的山水风光豁然跃于眼前,让人甚至错将词中写明的傍晚时光,当成了水光潋滟的朗朗晴空正午。这像极了义山的那句“人间重晚晴”的风姿绰约般的壮阔。还没来记得细细观赏,视野又被焦距于远处的一朵婉然开在陌上水间的莲花上,比翼双飞的白鹭辗转于莲花身旁,更添一道倩丽的剪影。
文人向来这样,写到最后还是要写人,要抒情。之前的所言所绘皆是奠定,重点突出的便是后来的所感所悟。
琴声一出,众人恍然大悟。芙蕖也好,白鹭也罢,重叠在景色之后的是筝女,是琴声。或许是为了强调筝女的技艺高超,一连“哀”字,又加“苦”字,最后写烟霭为之敛容,云彩为之收色,整个大自然都为曲动容苏轼才打住。
苏轼偏偏要点到为止。心想只有湘水神女才能弹出此等音乐,刻意在词中将筝女隐去。留下空白给人们去想象这位神秘的女子。末句“数峰青”又退回到遥远广阔的视野,回应凤凰山雨后初晴的傍晚秀美风景。整首词看似闲散,但我觉得节奏快明,不但视野在远近之间瞬息变幻,连筝女亦是来去飘忽无踪。
其实这名弹筝女并非真的“人不见”。据《墨庄漫录》记载,苏轼与张先西湖泛舟时,的确遇到一位三十余岁的弹筝人。传闻筝女风韵娴雅,能弹善唱。听说苏轼要泛舟西湖,特意赶来向苏轼敬献筝曲的,聊表爱慕。筝女优异的琴艺不言而喻,苏轼也因此为她写下这首《江城子》。
苏轼写这首词时,刚刚经历了王安石变法,受挫败而通判至杭州。此时,温软可人的杭州给了苏轼以温暖安憩的怀抱。虽说是被贬,但对于了无心机,内心单纯的苏轼来说,远离黑暗的官场,也是挣脱了桎梏,美好的杭州给了苏轼一恬静的安慰。所以苏轼写诗词的心情同样是轻快悠闲。写“哀”也不过是写筝女弹的乐曲是悲哀的,并不是苏轼内心真正的想法。否则,整首词怎么会看着旷达,读着舒心呢?
想到高中曾学过的《琵琶行》,不知道白居易是怎么想的。人家琵琶女寂寞伤心是她的事,何必要苦苦和她同病相怜。更何况,白居易当时也不是被贬做很低的官,为何要借琵琶女悲惨的身世来放大自己的不幸呢?
还是苏轼心态好,到了哪便能随遇而安,不会莫名其妙借他人来诉苦自己的境遇。虽说苏轼是个矛盾的集合体,他也会悲伤,会难过,会自嘲。但他也会排解!这般几载沉浮,该多好!
因此,才会有“人不见,数峰青”的壮阔;才会有“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淡然。
某种程度上,我认为,淡然乐观的心态除了人生经历,除了本身的性格,或许还与自身多才多艺有关。
且不谈东坡肉。苏轼一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是懂得赏景,即使是左迁之境,同样能发现周围的美。一句“忽闻江上弄哀筝”是懂得赏乐,志趣高雅。一句“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是懂得哲学,是能看明真理。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心中抱有美好希望。
试问这样的苏轼,能与众人侃侃而谈,能与众生结为好友,能自在于任何一方水土。就算苍天有负,命运多舛,他难道会郁郁寡乎?难道他还不会笑看人生?
正因为如此,才更进一步塑造了乐观的苏轼。同样,也是我喜欢苏轼的缘由之一。
几载沉浮,最终恒定。
世界来来往往,苏轼还是苏轼。
版权声明:本文由中变靓装传奇发布网站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篇:不愿打扰你 可你却扰乱了我的心
下一篇:人生行路,何须多忧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