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边行记之西双版纳
从世界地图上一眼看去,会发现在西双版纳同一纬度上的其他地区,几乎都是茫茫一片荒无人烟的沙漠或戈壁,惟有这里的2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像块镶嵌在皇冠上的绿宝石,格外耀眼。在这片富饶的土地上,有占全国1/4的动
从世界地图上一眼看去,会发现在西双版纳同一纬度上的其他地区,几乎都是茫茫一片荒无人烟的沙漠或戈壁,惟有这里的2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像块镶嵌在皇冠上的绿宝石,格外耀眼。在这片富饶的土地上,有占全国1/4的动物和1/6的植物,是名副其实的“动物王国”和“植物王国”。已经三次到过西双版纳,惜乎每次都来去匆匆,也没留下什么印痕。女儿在学校里听同学们说到西双版纳的美丽,很是神往,回家来缠着我问“西双版纳到底有什么美丽的地方”,细想之下,竟也说不出个一二三来。过完春节,又要去西双版纳了。这一次,我仍然没有更多的时间去领略西双版纳的旖旎风情,还是象以前几次一样,只能把大部分的时间都安排在路上。作为工作组的负责人,我还得时时牵挂着自己的使命。
飞机在景洪机场降落的时候,已经是下午五点钟了。在机场见到接机的杨科长,简单地寒喧了几句,我们就驱车直奔此行的第一个目的地——打洛。
杨科长在西双版纳工作了十几年,走遍了西双版纳的每一个地方。前几年打洛的边境一日游十分红火,是边镇打洛最繁华的日子。那时候,杨科长就在打洛工作,是繁华打洛的亲历者。一路上听着他的介绍,才知道其实我也已经到过了西双版纳的大部分地方。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并不如我想象中的辽阔广大,州辖一市两县:景洪市,勐腊、勐海县。州府景洪市在自治州的中部,勐腊、勐海分列两边,而我已经从景洪到勐腊、到勐海穿梭过至少两次。西双傣语为十二的意思,双版纳即为十二个版纳:版纳景洪、版纳勐养、版纳勐龙、版纳勐旺、版纳勐海、版纳勐混、版纳勐阿、版纳勐遮、版纳西定、版纳勐腊、版纳勐捧、版纳易武。傣语“版纳”是一千亩之意,即一个版纳,一个徵收赋役的单位。十二个版纳,我走过的总在三分之二以上。
第一次到打洛是2007年年末,打洛边境检查站营区的热带风光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逢人便说,打洛站是我到过的最美丽的基层单位。它的美,一是营区大,营房整齐漂亮。这要归功于公安机关搞“三基”建设——钱往基层使、人往基层走、物往基层送。而打洛站是云南边防的三基试点单位。二是绿化好。它的绿化好,不仅仅在于绿化覆盖率高,而且花草树林种类繁多。三是卫生好。每个人都在用心呵护着自己的家园,即使是饲养鸡、鸭、猪的圈舍,都被收拾得干干净净。四是空气好。十分清新,直教人心清气爽。
这一次到达打洛的时候,已经是夜晚了。打洛已经成为国家级口岸,打洛边境检查站也更名为打洛边防检查站了,站里的姚主任、刘副站长热情地接待了我们一行五人。
第二天一早,我们就得返回景洪了。路上,杨科长带领我们去参观了“勐景来”和“独树成林”。勐景来是一个傣族村寨,精明的傣家人栽下了梧桐树,召来了金凤凰,旅游公司在村子里投入了几百万甚至更多的资金,把寨子建成了一个全国闻名的旅游景点,是迄今为止云南八千里边防线上我到过的最美丽的村寨。“独树成林”是一棵树龄200多年的老榕树,树高70多米,主干布满无数块状根系,如山脉沟谷,纵横而下,紧紧抓住大地。树的枝干上,又垂下了一根根似根似枝的树根,深深扎入泥土之中,形成根盘根、枝连枝,盘根错节的硕大整体,使得这棵占地120平方米,历经数百年风雨剥蚀,至今依然枝繁叶茂,生机盎然的老树,宛如一片小小的森林。
热带雨林的奇异景观消除了旅途的劳顿,组里其他两位又是第一次到西双版纳,更是兴致盎然,不时地向杨科长问这问哪。不觉的就走过了正在施工的九十公里的坎坷的道路,到达勐海县城了。
勐海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有据可查的历史可追溯到汉代。勐海人又富有开拓精神,1980年9月,勐海县率先在全州推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勐海是闻名中外“普洱茶”的故乡,是我国产茶最早之地,有1700年前的野生“茶树王”和800余年前的人工栽培型茶树。从勐海县城到景洪市的30多公里高速公路的两边,星罗棋布地分布着许多茶厂。杨科长提议大家登山去看百年大叶种老茶树,因为后边的事情还很多,没能成行。
30公里的路程,在宽阔平坦的高速公路上,只要十来分钟的时间,很快,就到景洪市了。
景洪,傣语意为“黎明之城”,古称“勐泐”、“景陇”,旧称“彻里”、“车里”。从古至今一直是西双版纳州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如今的景洪,航空、公路和水运都很发达,每年到这里旅游的中外游客有200多万。景洪市是一座具有亚热带风光和民族特色浓厚的边疆城市,已有800多年的历史。景洪的早市最有特色。每天拂晓,是早市的高潮,热闹非凡。天色大亮,人们便纷纷离去,准备下田劳动。早市的街道两旁摆满了蔬菜、瓜果和其他土特产品,还有藤器、药材、皮毛、乐器以及各民族的特需用品等。如赶上水果成熟季节,在早市就能买到椰子、芒果、柚子、荔枝、杨桃等各种新鲜水果。每逢节假日赶早市的人倍增,除傣族外,还有居住在山区的哈尼族、布朗族、基诺族等,他们穿着本民族的服装,把个街市打扮得花枝招展。
几次到过景洪,虽无暇亲近,却对景洪的地方风味小吃情有独钟。每次到景洪,我都要把傣族风味的“米甘”(有些地方叫卷粉,也叫米粉,西双版纳的傣家人叫米甘)吃个够。大家知道我是北方人,总要照顾我吃面食,这在其他地方可以,在这里,我是从来不领情的,我只吃米甘。还有傣家烧烤,菠萝饭,等等,总能叫人胃口大开,大朵快颐。这里还出产一种糯包谷,连皮煮了,热热地捞出来,那一股清香直入心肺,从来不吃煮包谷的我,也能吃两三个。这种包谷,在昆明一公斤卖到十五元呢。
除了傣族,景洪还生活着哈尼、基诺、布朗、瑶等13个民族,每个民族的餐饮都有自己的独特风味,而且价格低廉,七、八个人吃一顿民族风味大餐,百把元足亦。
数百年前,小乘佛教传入西双版纳,成为傣族全民信仰的宗教。这里佛寺建筑随处可见,几乎每个村寨都有佛寺,有的佛寺旁还建有佛塔。佛寺、佛塔成了傣族群众生活的中心场地,成为他们心目中的圣殿,佛教建筑艺术也成了傣族人民宝贵的文化艺术财富。傣族的小男孩,到七八岁时要入庙修身,为期三年。这三年中学习佛教经文,禁止与异性接触。三年期满还俗,才算功德圆满。男人如果没有这三年的
版权声明:本文由中变靓装传奇发布网站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