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寿亭

柏寿亭

流移散文2025-08-26 00:02:40
我曾无数次穿行于省道S323线上,无数次见到过这个亭子。在柏新坦公路没有修建之前,从东南面车行出入新田,这是一条必经之路。紧邻道路南面而立的柏寿亭,毫无商量的窜入眼帘。我曾想,这么破旧的房子,身上涂抹
我曾无数次穿行于省道S323线上,无数次见到过这个亭子。在柏新坦公路没有修建之前,从东南面车行出入新田,这是一条必经之路。紧邻道路南面而立的柏寿亭,毫无商量的窜入眼帘。我曾想,这么破旧的房子,身上涂抹着七七八八的广告,窗沿全无的窗户如同睁开着的三只大口,在这交通要道旁有奈观瞻。
不曾想,杂草环抱的房子,就是柏寿亭。
“柏寿亭与公路的改扩建工程形成了一对矛盾”7月19日上午10点左右,政平同志对我说,“一些政协委员发出呼请:柏寿亭是我市重要的交通文化遗产,是中华传统孝文化的见证,不宜拆除,也不宜搬迁,应原址保护。”
作云、荣学和我应声而行,驱车前往,探个究竟。下午4点多,车停在了柏寿亭旁。
踏着草丛,走进柏寿亭。刚刚还是太阳高照,万里无云的气象,一走进亭子,天空哗哗地下起了大雨。
这个亭子占地面积115。2平方米,东西面和北面是实墙,北面墙三扇大窗洞开,南面没有砌墙,以两根通高6米多的方形石柱为支撑。石柱上用楷体正书镌刻的两幅对联清晰可见:“柏树永荣荫兮慈竹,寿山独耸高显衡峰。”“车殆马烦权留玉趾,雪来柳往稍慰渴思。”南来的凉风似无遮挡的在这座百十平米的亭子里自由穿梭。虽是酷暑炎炎,我们一行在这却享受着阵阵清风。
这是一座古凉亭。清光绪八年(1882)彭梓城村一户人家为祈求母亲长寿而建。
我忽然不着边际的想起清帝乾隆在承德修建的一座规模宏伟的喇嘛庙宇,因其样式仿拉萨布达拉宫,气势壮观,故又称为“小布达拉宫”。乾隆帝建此宫的用意是,借蒙古、青海、新疆等地少数民族的王公、部落长来承德为他祝六十寿辰和他母亲八十大寿之机,利用喇嘛教,进行绥抚。以达到民族团结、国泰民安的目的。
皇帝修庙宇、建宫殿,为的是国家利益,造就了康乾盛世。平民百姓为了家人平安幸福、健康长寿,尽己所能修路架桥、建凉亭方便众人、福荫大家。
就在柏寿亭建成后四年的1886年,清政府挪用海军军费等款项重修清漪园,供皇家享用,并于两年后改名颐和园。没有了国家利益至上的谋略,没有了救民众于水火的情怀,注定了大清帝国一步步走向沉落。
我的耳朵幻听到一阵悠远歌声: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寒来暑往人穿梭,花开花落几春风。修建于多灾多难的光绪年间的柏寿亭,坚守在这悠悠古道与现代化公路交汇之地。她向我们诉说着,漫漫古道上或是肩挑手提,或是骡马驮载的辛劳赶路人,在这纳凉休憩、谈古论今;默默地见证着,现代交通事业的发展,给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带来的极大方便和种种好处。她即将静静的迎来,陪伴在她身边的省道S323公路的改扩建。
柏寿亭如一位满身褴褛、满脸油污的俏姑娘,伴在S323公路旁,历经雪盖风吹、日晒雨淋。
荣学是我市的文物鉴赏专家,他说,柏寿亭结构精巧,个性独特鲜明。穿斗抬梁式相结合的梁架结构形式,在我国古建筑中具有较高的建筑科学价值。一般的凉亭四周都砌有亭墙,亭内立有四根石柱,而柏寿亭只三方砌有砖墙,一方留空,只立两根石柱支撑,其建筑风格具有十分鲜明的地方特点。
他认为,柏寿亭内的对联诗书俱佳,艺术价值突出。联语构思精巧,对仗整齐,情景交融,寓情于景,情理交织,教人向善,发人深省,意味悠长;文字楷体正书,运笔着力,点划到位,镌刻精致,工整规矩,欣赏之余,令人心生肃静,具有较高的文学和书法艺术价值。
在凉亭北面墙内嵌入了一块碑刻,是“柏寿亭记”,上面明确地记载了此建筑的修建人,负责此工程的木匠、石匠、砌匠、漆匠,修建时间。口说无凭,立碑为据。有如此严明的工程质量责任制,或许,正是这座历经100多年风霜雨雪的亭子,除墙上的木窗被撬外,墙壁平整无损,柱、梁、檩、椽等木料无腐朽痕迹,瓦面无掉落漏雨现象。站在亭子里的我们,也没有看到墙角、地面有周围浸水的迹象。
走出柏寿亭,两道彩虹挂在天际。“日晴空乐下仙云,俱在凉亭送使君”。我想,这个亭子定会继续伴着S323公路迎送过往的车辆和行人。
据县委书记龚新智介绍。新田人民自古以来崇尚孝道,县内有许多历史遗留的珍贵实物。县委县政府正规划建设“孝文化公园”以弘扬传统美德,凝聚全县人民,保护弘扬中华传统孝文化。柏寿亭将会擦净颜面,换上新装与孝文化公园交相辉映。
柏寿亭,是正在申报湖南省历史文化名村和第九批湖南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彭梓城村的组成部分。新田县人民政府已启动维修古民居,建设彭梓城旅游文化村的工程。如果能够原址保留下柏寿亭,将是S323改扩建后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