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温州早寒秋
今年,虽然“寒露”节刚过,但在温州,寒气早已来临。鸟儿已迁徙去了暖处,没有了夏日的“吵闹”;昆虫已缩进巢穴,难以听到求偶争艳的鸣叫声;花儿已调谢,不再争奇斗艳;园林的草坪开始泛黄,山林和行道树木的阔叶
今年,虽然“寒露”节刚过,但在温州,寒气早已来临。鸟儿已迁徙去了暖处,没有了夏日的“吵闹”;昆虫已缩进巢穴,难以听到求偶争艳的鸣叫声;花儿已调谢,不再争奇斗艳;园林的草坪开始泛黄,山林和行道树木的阔叶,早已由翠绿变成暗淡,阵阵寒风吹落了老树叶;川流不息的汽车,失去了往日的威风,难以听到“争先恐后”的喇叭声,只有“隆隆”的机器声划破城市的宁静;行人也大都换上了长袖长衫,有的还加了外套。不少女性失却了往日的容颜,看上去有些冷色愁眉,走在路上看不出“精神昂扬”的气度,脚步显得有些沉重。这一切,都告诉人们——“寒秋”已走进了温州。长期生活在温州的人们都知道,往年,温州虽也年年经历“寒秋”,但从未像今年“寒秋”这么寒冷。
最近,人们在家中,在单位,在朋友间,谈论最多的话题,莫过于一些中小企业、担保公司老板纷纷“出走”、“跑路”、“溜溜”、“跳楼”等坊间传言……
在网络媒体上,连篇累牍的登载或转载“温州29名企业老板‘跑路’”、“多个企业老板‘跳楼’”、“温州眼镜大王胡福林‘出走’”、“温州民间89%居民参与借贷”、“温州民间借贷崩盘”等真假难辨的信息,就连一些报纸也开始发表一些难以核实的消息……
一时间,使温州市民人心惶惶。于是,在民间出现了打探消息的,亲戚朋友间要钱的,向债主“讨债”的,比比皆是。
人们都说,温州人聪明,吃苦耐劳,会做生意,会赚钱,手上有钱。这也确实不假,改革开放以后,温州人周游全国,甚至走遍世界,寻找商机,开始是睡地铺、吃饭团、理发、补鞋、弹棉花,后来是“炒房”、“炒煤”、“炒黄金”,近几年又“炒钞票”。五花八门,无所不用其极,只要能赚钱,哪怕是“上刀山下火海,在所不辞”——这就是温州人。
有人说:“温州人就是中国的‘犹太人’”这话一点不过分。
温州是全国改革开放的先发地,是市场经济的发源地,人们的经济意识、市场意识、商品意识都比其他地方来的快。
当国家应对经济危机、应对通货膨胀,狠抓安全生产,保护土地矿产资源,抓经济转型发展,采取治理环境,抑制房价,降低利率,紧缩银根等相应措施时,精明的温州人自然把目光投向了金融货币。从“炒房”、“炒矿”、“炒黄金”抽身,转向“炒钞票”。
民间借贷开始蔓延,月息从2分、3分、5分、1角,到1角5分。高额利润,必然吸引众多的普通市民,人们纷纷拿出血汗钱,从亲戚朋友那里募集款项,寻找借主,自然就出现了众多的民间“担保公司”,很快掀起了一股借贷潮,刮起了一股“高利贷”风。
众多中小企业为了生存和发展,被银行“断奶”,失去了资金链,只好“逼上梁山”,“勇往直前”、“破釜沉舟”,大肆向民间借贷,哪怕是借贷利润超出生产利润几倍甚至几十倍,也要“渡难关,破时艰”寄希望于时来运转。普通市民那里会有那么多风险意识啊?只好随波逐流,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
当人们突然听到这些消息时,有些人本能的反应自然是紧张、冷颤、不寒而栗,甚至有的像“热锅上的蚂蚁”暴跳……
不过,多数温州人经过风雨,见过世面,走过高寒地带,闯过热带雨林,不惧寒冷,不怕高热,有韧劲,有耐力,有办法渡过寒秋,闯过难关,迎接曙光。
九月初,温州市政府“该出手时就出手”,针对社会上刮起的“借贷”潮,和中小企业主的“跑路”潮,采取了一系列的干预措施,刹住了“跑路”,凝滞了“借贷”。
国庆长假期间,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一行来温州调研金融经济形势,给中小企业吃了一颗定心丸。
昨天,温州各大新闻媒体公开报道,眼睛大王胡福林从美国回到了温州,政府参与协调有关企业商讨重组事宜。
这一切,让一些受“借贷”风潮影响的人们看到了减少经济损失的一丝曙光。
温州的寒秋不多,偶尔遇到也是是短暂的。翻看过去的天文记录,温州如遇寒秋,严冬一般不会再来。
温州人期盼“天神”,早日把寒秋赶走,尽快把暖流送还人间……
温州的明天必定是曙光璀璨!
版权声明:本文由中变靓装传奇发布网站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
